古代军事资料 古代战车(1/2)
一、战车的重生
战车鼎盛于春秋战国时期低落也是在这个年代,到了明朝战车开始被沿用于运输。洪武五年(1372年),山西河南首先造独辕车800辆,永乐八年(1410年)北征时又造武钢车3万辆,“以运粮响”自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大同总兵朱冕等疏陈战阵之法请选小火车850辆开始,山东河南开始相继制造,“以备战车”,从此“言战车者相继”。
明朝研制战车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对付来去迅猛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二是适应大量使用火器的需要。“土木堡之变”后明军败北,也先的彪悍凶猛,使得北方的边境受到严重的威胁,很多文官武将认为胡骑劲捷,不用战车难以抵御。朱冕说:“战车行则载衣止则结营阵”。谭学上疏:“奉命以来,熟看大同地方山川平矿,宜府地方,一半相等,门庭寇至,车战为便”认为车战的好处是“行则纵为阵,止则横为营。…彼用弓箭,止有百步技能,利用枪炮,动有三四百步威势。”李贤更明确的指出:“中国长策唯有战车,卫青之武刚车,可以御之,而又有取胜之道,则火炮是也。论中国之长技,无出于此”由于战车可以组成很长的阵营,“欲行则行欲止则止”谓之有脚之城,内藏军马粮草用来抵御敌人,使敌人的骑兵不能冲破车营组成的营阵,有箭亦不能伤人,“彼若近前,火炮齐发,其正继出;彼若远遁,我势益张,我威益振,备边长策,莫善于此”后来胡松也说:“广设火器于车厢之上,则彼不能近以即我,此实兵家之利器,今日所宜最先者也。”可见,明人不仅企图用战车这一“有足之城”抵御北方的蒙古人,而且最重要是发挥火器的效用,这是明朝重视战车的主要原因。
正是这种背景之下战车在明朝又重新的焕发了活力,各式各样的战车被大量的建造出来。据《续文献考.兵策》记载,正统至万历年间,先后制造了小火车,独伦车,偏箱车,全胜车,轻车,雷火车,先锋霹雳车,独辕车,武刚车,战车,军队小车等。仅仅在天顺六年就建造兵车1220辆,并备有大铜铳,供京师使用。这些战车多用火器装备,并经历了由大到小,由笨拙到精巧,由畜力到人利的发展历程。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女真崛起于东北并兴建了一个善于驰突的八旗骑兵,为了防御女真的八旗骑兵,明政府又开始建造战车,天启元年(1612年)兵部主事何栋如说:“何谓火车,车战是也。臣闻奴酋有精兵四万,人马皆批金甲,马首两旁皆夹长枪,对阵突破,军非枪倒,即箭射死,毋怪其虏入得志也。”他在神宗时曾上请缨一疏,称“中国之长技,惟在火与车”以后还有孙承英等晋见并着手修建战车,也是在上述一些人得思想分不开的。
战车正是这种诸多的条件下在明朝得意丛生。
主要参考书目
《续文献通录》
戚继光《练兵实记》
《车营叩答》
《明史》
二、战车的种类
孙承宗组建的车营所用的战车,有偏厢车,轻车等其制式无直接资料,但大致于在此之前使用过的大相近同。特别是戚继光所用战车,时间较近可作研究参考。
1.偏厢车。明代宗在位的时候,郭登在大同曾经建造用于防守的偏厢车,辕长1.3丈,宽0.9丈,高0.75丈,厢用薄板,上置铳,编配10人使用,“出则左右相配,前后相接钩环牵互,车载衣、粮、器械并鹿角”。之后成化、嘉靖、隆庆年间均造过偏厢车,隆庆三年(1569年),戚继光在蓟州曾造过偏厢车。其式——只用向外面一厢,每辆重600斤以上。因其车仿古之制,所以有一些缺点尚未克服,诸如车式太重,需要人马太多,不宜涉险,不适用于进攻战斗等,不久明军守辽东广宁(今辽宁省北镇)时,魏学曾又作改进——每二辆中设拒马枪一架,填塞间隙,车架上下用棉絮布帐围之,可以防避矢石,车上载佛朗机两挺,下置雷飞炮,快枪各六杆,每架拒马枪上树长枪12柄,下置雷飞炮,快枪各六杆,每车用卒二十五名。孙承宗车营所用偏厢车大致与之相仿。
2.轻车,又称轻式车。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并造火铳火炮置于车上。其制辕条二根,长9.2尺,阔0.25尺,厚0.22尺;前琵头一根,长3.3尺,阔0.16尺,厚0.13尺;前遮牌一扇,高4.6尺,阔4.6尺,板厚0.06尺;立柱二根高5.2尺,方耳0.18尺;车厢横幅二根长2.6尺,厚0.0.6尺;车耳二个,长2.4尺,阔0.4尺,厚0.15尺;车轮两面,径过3.8尺;车网14块,厚0.18尺,阔0.4尺;辐条28根,长1.9尺,厚0.13尺;车头2个,径过0.8尺,长0.8尺;火箭匣一个,长4.5尺,阔0.25尺,厚0.15尺;横档两根,长4.4尺;枪杆3根,长3.7尺;下拒马横档一根,长5.2尺;枪杆四根长三尺。清代兵书《治平胜算全书》所载《轻车》,制式和上述基本一致,说明从明天顺以来,轻车制式没有多大变化。由此推断。孙承宗所用战车与天顺年间所造轻车及戚继光所用轻车相似。
轻车用于作战时,如行平地,推挽仅用两人;登山涉水也不过四人,用起来较为轻便。上面备有铳,炮“止则为营,则有连城之固;进而冲锋,则有突破之力;神炮齐发,则有迅雷之势;精骑随后,则有摧枯拉朽之攻。闻之者怖,遇之者仆,可险可易,可战可守,非所谓制胜之上乘者耶!”然而,王文肃静认为,轻车运载火药,火器少,火力不足,一旦敌骑从平原阔野袭来,则难以抵挡,甚至出现一车失防,万车遭殃的局面,因此他主张少用战车。
孙承宗的前任王在晋所纂《海防纂要》,对轻车的也有详细的描述,他对轻车的描述是:双轮向前,遮板稍后,上列刀枪6把,佛郎机2架,火箭三层,百子铳2函,轻轻着地,若有自行之势。假如二人推之如飞,两翼装有新制铁巨马,竹挨牌,砍马刀,马看到后惊恐奔溃。此车“平地二人可推。险地四人可举,共可遮蔽二十五人。”此类轻车正好用于孙承宗所建车营。
应当指出。由于战车较为笨重,使得不少人对战车的使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马文升说:“小车上安神炮,铳炮,观其规模,似有可取”,但是用以“施之战阵,多不济用。…此车之造,军被围,可以为自守之计,非临阵可以攻贼之术,次边防之地非山涧则砂,必用人以行,仓卒之间,启能随焉?莫如拒马,鹿角,攒竹,长牌,马上可以带之随竹而行。”还有人认为车式太重,非马数匹,卒十数人挽之不得动。盖宜于易不易于险。…正是因为如此,战车的应用和制造是有限的。
上述偏厢车和轻车为战车,即装备在步兵各队用以装载炮与其他火器的车辆,除外,还有用来运载粮草的牛车等等。
主要参考书目
《续文献通录》
戚继光《练兵实记》
《车营叩答》
《明史》
三、车营之步骑分队的战斗队形和车营营阵布列
1.步兵分队的装备和队阵
步兵分队设队长一人,编二十五人,队下下分左右两什,每什11人,各立宜什长;什下分左两伍,伍设伍长,每伍编5人。此外,队内设有奇役一人(勤务兵),火兵1人,合共25人。每队配属运载火炮的偏厢车一辆,队长任车正,执队旗;什长为车副,持刀牌。一伍用炮,一伍用枪。配属朗机2架,每架3人*作;鸟枪2支各一人*作;三眼枪6支,各1人*作;火箭手2人,弓箭手2人,长枪手2人;炮弩手兼用短兵。
左伍火箭三眼枪三眼枪三眼枪鸟枪
左什什长(车副)(牌刀)
右伍长枪火弩装药远子朗机
火兵奇役队长(车正)
左伍长枪火弩装药运子朗机
右什什长(车副)(牌刀)
右伍火箭三眼枪三眼枪三眼枪鸟枪
附表:步兵队队行
上述为直阵,根据敌情地形可以变换成区阵(横阵)锐阵(前三角)方阵(方队)圆阵(环行)。
2.骑兵分队的装备及战斗队形
骑兵分队设管队1人,编25人。队下分左右两什,每什11人;什下分左右两伍,伍设管伍,每伍5人。此外,队内设背招,传督各一人。左什用火器右什用弓箭。每伍配属5骑,每什配11骑,全队供给25骑。全队除背招,传督以外使用军器的有大炮手2人,三眼枪手10人,弓箭手13人共计人
左伍三眼枪三眼枪三眼枪三眼枪伍长(三眼枪)
左什管什(火药教师)
右伍三眼枪三眼枪三眼枪三眼枪伍长(三眼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