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西游记》(2/2)
《西游记》中的许多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家喻户晓。《西游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释、道、儒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系,将道教的天上、地狱和海洋的神仙体系与佛教的西天揉合到一起,并在同时执行“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的儒教思想。《西游记》提出“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的大胆言论。同时这本书中神仙体系的描绘正是作者当时生活的明朝政治社会的缩影。
《西游记》中最鲜活、给人印象最深、也最受欢迎的人物形象当数孙悟空了。孙悟空,又名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系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迸裂见风而成之石猴。在花果山占山为王三五百载。后历经*载,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为师,习得七十二变化之本领。此后,孙悟空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被如来佛祖压制于五行山下,无法行动。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拨,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两次三番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孙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疾恶如仇,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所以孙悟空很容易就会成为中国小男孩崇拜的偶像。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在感叹他通天的本领的同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同时也向他们揭示了一个虽然简单但却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只有经过反复的磨练和不懈的努力,才能修成“正果”。
因此,撇开其他意义不说,单就这一点,《西游记》也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相关链接
玄奘取经
玄奘是长安大慈恩寺的和尚,他精通佛教经典,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他发现原来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又听说天竺地方有很多的佛经,就决定到天竺去学习。
公元629年他从长安出发,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崩,经历了千辛万苦,到达天竺。公元*5年,他带了六百多部佛经,回到阔别十多年的长安。玄奘和尚百折不挠的取经事迹,轰动了长安人民。唐太宗,对玄奘的壮举十分赞赏,亲自在洛阳行宫接见了玄奘。玄奘把他游历西域的经历向太宗作了详细的汇报。
在这以后,玄奘就定居下来,专心翻译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他还和他的弟子一起,编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玄奘的游历,不但在佛学上取得很大成功,而且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