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芙蓉镇》(1/2)
作者:古华(1942-)电影编剧、作家。湖南嘉禾人。原名罗鸿玉。长期生活在五岭山区农村,当过农业工人和农村技术员。古华的作品以描写湘地风情见长,主要有:长篇小说《山川呼啸》、《芙蓉镇》;中、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小屋》、《金叶木莲》、《礼俗》、《姐姐寨》、《浮屠岭》、《贞女》等,其中《芙蓉镇》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爬满青藤的小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5年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湖南省作协副主席。现旅居加拿大。
成书时间:1981年
类别:长篇小说
内容导读
“唱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这是古华扛鼎之作《芙蓉镇》里的一句话《自序》。
《芙蓉镇》从一个小镇上几个普通人物在“*”前后十几年命运的升沉变迁,从他们的个性不同程度的被扭曲、被异化,来探讨极左思想的渊源,来反思民族的历史。
作者从生活的春雨秋霜、峡谷沟壑中走来,为我们献上一幅寓政治风云于世态民情的风俗画、一曲哀婉而又严酷的山乡民歌。
《芙蓉镇》发端于作者家乡一个年轻寡妇的真实故事,作者由此扩展生发,将久蓄于心的、富有典型意义的风俗民情熔于一炉,使作品流贯着强烈的客观生活实感,几乎找不出刀切斧凿之痕,写得美、奇、真。
《芙蓉镇》以“芙蓉姐”胡玉音的悲欢遭际为主线,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揭露了“左”倾思潮的谬误危害。作品内涵丰富,囊括了作者二三十年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思考与认识,浓缩进作者对乡里乡亲乡镇乡土浓厚的爱恋情怀。
作者几乎调动了自己全部的生活积累,在短短十五六万字的篇幅中压缩进一部长篇小说的内容,向我们展示了从1963年至1979年间四个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农村经济复苏时期、“四清”运动时期、“*”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如此风云多变的大动荡年月,作者让生旦净丑、红脸白脸、花头黑头在历史舞台上一一亮相,演出了一幕幕催人泪下的人间悲喜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