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董卓谋逆:袁绍逃归冀州(2/2)
像蔡邕这样名动天下的学士,董卓不知怎么想的,也想召为已用。
当然,蔡邕是看不上粗人董卓的,所以称病不来。
然后董卓说了一句非常好玩的话:“我能族人!”即所谓,我能灭你九族。
我为什么说这句话好玩呢?
因为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董卓从本质上,其实是一个直性子的人,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对皇帝不爽就抗旨不遵,面对蔡邕的反对,他也没有虚伪地二请三请,直接讲明结果。
我们一直视真诚和直爽为美德,如此看来,董卓至少是一个性格很真的男人。
讲明了后果,蔡邕当然就不敢不来,而来了之后,《资治通鉴》记载: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为侍中。可见董卓对蔡邕是何等优待。
现在武将文臣都有了,董卓自然就想开始他筹划的那件大事:废少帝立“董侯”陈留王。
但他要做这件事,有一个躲不过去的坎:袁绍和他代表的袁氏集团。
袁绍没向董卓下手,事实证明,董卓最开始时也没想向袁绍下手,他对袁氏集团最开始的政策是拉笼,除了给袁术加封为后将军,就连废立皇帝这件事,他也最先和袁绍打了招呼。
关于董卓和袁绍商量废除少帝的事,史书有不同记载:
1,《三国志·袁绍传》记载:
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绍既出,遂亡奔冀州。
2,《资治通鉴》记载:
董卓谓袁绍曰:“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董侯似可,今欲立之,为能胜史侯否?人有小智大痴,亦知复何如?为当且尔。刘氏种不足复遗!”绍曰:“汉家君天下四百许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公欲废嫡立庶,恐众不从公议也。”卓按剑叱绍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引佩刀,横揖,径出。
这两段主旨相同,细节上有一些区别,第一处就是我上文引用证明袁绍个人勇武的。第二处记述更加详细,更是记载了袁绍一处极为雄壮的话“天下健者,岂惟董公!”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怒目横刀的当世英雄形像。
这句话多少也证明了一点:即袁绍虽然在董卓进京时没敢向董卓下手,但也绝对不是好捏的柿子,他开始不向董卓下手,可能也在希望能和董卓和平相处,但现在董卓既然已经找上门来,把他往绝路上逼,他也没有甘从伏戮,而起奋起抵抗。
袁绍敢在董卓面前拔刀,那么董卓会如何应对呢?
《资治通鉴》记载:“卓以新至,见绍大家,故不敢害。绍县节于上东门,逃奔冀州。”
可见袁绍怕董卓,董卓直到此时大权在握,对袁绍以及袁氏集团还是有些忌讳的,也没有向袁绍下手,这样就让袁绍逃到了冀州(现河北省中南部)。
我引用了这两段话的原文,是还想说明另外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