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奇人王允:再惹断头之罪(2/2)
然后事情就到了公元184年的黄巾农民起.义,粗略算一下,这一年王允已经是47岁的中老年人了。
由于王允的声望和资历,他被任命为豫州刺史,成了地方大员,专门为了对付黄巾起.义。
而这个时候,他聘用了两个人作为主要的助手,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王允聘用的这两个人就可以看出王允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王允聘用的这两个人都很有名:第一个是荀爽,这个人后来官至司空,而且他还有一个著名的侄子,一个同样著名的侄孙,分别的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和核心谋士之一的荀攸。
荀爽和他两个足智多谋人中龙凤的后辈有些不同,他专攻学术,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等,号为硕儒。
我在这里简单列举荀爽的事迹,是想说明,荀爽是个很单纯或者说很纯粹的好人。
而第二个人,自己就很有名,是我们多次提到,以后还会提到的孔融。
从重用荀爽和孔融这样纯粹的好人,我们就可以看到,许多年过去了,王允虽然在官场混的不错,但是他内心深处,还是那个嫉恶如仇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一根筋王允,这一点,他始终未曾变过。
但是这样的性格,在遇到大事时,又让他吃了大亏。
孔融有没有军事才能很可疑,但是显然王允自己的军事才能很突出,在他担任豫州刺史任上,率军攻打黄巾军一支部队,那是所向披靡大获全盛,后来和皇甫嵩、朱儁等人一起受降黄巾军几十万人,立了大功。
按说旗开得胜,王允也应该像皇甫嵩、朱儁那样加官封赏了,但是王允这个奇人又遇到一件有点诡异的事情:他在黄巾军的战利品中发现了一个人的通敌书信,而这个人的来头非常大:十常侍之一的张让。
这个张让,后来被袁绍、袁术屠杀太监时投河自杀,但是在灵帝时非常得宠,汉灵帝竟然多次说出“张常侍是我父”这样的话,可谓在皇帝身边根深蒂固。
这个黄巾军和历史上众多农民起.义有些不同,我们前文说过,在起事之前还有马周到洛阳联系宦官封谞作为内应的事情,而后来是被何进揭发处理,导致黄巾起义提前爆发。
从现在张让也卷入了黄巾起.义的事情来看,黄巾起义的首脑张角、张梁等人很可能和宦官集团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这种关系我目前没看到,也就不妄加推测了。
皇帝最宠幸的太监有通敌行为,这是件大事,但是也是一件很难处理的事情。
所谓“疏不间亲”,对皇帝来说,王允还只是个外人,而张让是自己人,王允想要扳倒张让,是很难的事情,即使要去扳倒,也要讲究一些策略。
但是王允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他没有多想,直接把张让通敌的书信送到皇帝那里,揭发了张让的叛.国罪行。
这件事情出来以后,灵帝虽然宠信张让,但也很愤怒,把张让找来骂了一顿。
但是张让作为小人,自然有小人的本事,他也不反驳,就是一个劲地叩头谢罪,灵帝一看张让的认罪态度很好,居然没有定罪。
这件在王允看来是弥天大罪,居然被张让四两拨千斤给轻松化解,我想王允一定是相当郁闷的事情。
既然没有扳倒张让,那王允自然就要倒霉,于是在第二年,张让找了个茬子陷害王允,把王允关到大牢之中,王允的政治生涯又跌到了谷底。
其实不仅是政治生涯,在我看来,落到张让这样的小人之手,其实如果不出意外,王允的这条小命也就算交代了,这是王允惹下的第三次生命危险。
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朝廷宣布了一次大赦天下,于是在大牢之中关押的王允又被放了出来,而且因为在朝的人脉关系又被封为刺史高官。
但是招惹了张让这样的小人,是没有那样容易了事的,于是很诡异的事情再次出现了:王允才被放出来没几天,又因为其他的罪被逮捕。
这充分说明,在我们中国这片国土上,从来都没有什么法理之说,只有八个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所以不管是杀岳飞的“莫须有”还是杀于谦的“意欲之”,都不算很特别的事情。
这时候有一个叫作杨赐,位居三公之一司徒的人看不下去了,补充一句,这个杨赐是前文提过的杨彪的老爸,也就是著名才子杨修的老爹。
杨赐派人去告诫王允:“你因为张让的事情,一个月之内被捕两次,估计是没有什么活路了,还不如自杀算了,免得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