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一波又起:张举号称天子(1/2)
虽然袁绍等人觉得自封就自封了,让你刘虞封你就封,不用再到汉献帝那里走一趟,可是如果刘虞答应了,那以后天下的官就都是出自你刘虞,可是没有天子诏书就封官,刘虞死了后怎么面对列祖列宗呢?
更何况这样做,刘虞的官位也不可能再大了。
所以刘虞也拒绝了成立临时政府的建议。
而且在袁绍和韩馥的威逼下,刘虞竟然想跑到匈奴那里避难。
人家不答应当皇帝也不能把人赶走,于是袁绍、韩馥集团拥立刘虞为帝的计算就彻底宣告破产。
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刘虞这个汉末诸侯之一的大人物做一些介绍。
我们前文说过,汉末有影响的刘氏皇族,除了后来的刘备之外,主要有三个人,即刘表、刘虞和刘焉。
这其中,刘虞当时的地位最高,刘表是后来居上,而刘焉因为地盘在益州,远离了中原,所以日子过得最舒服,当然,名气也稍低一些。
我大概看了一下这三个正宗的皇族,却发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三个有名的皇室宗亲,其实在成为一方诸侯之前,地位也并不如何崇高。
我们先来看刘表吧。
《后汉书·刘表列传》只记载“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鲁恭王之后也。”
史书里只记载了刘表是鲁恭王刘佘后代,但是和孙坚一样,连他父亲的名字和爵位都没有留下来。
而且一直到了公元190年,也就是刘表大概48岁的时候,他才混到一个秩700石的北军中侯,如果不是董卓提拔他,估计他就只能淹没在历史的灰尘之中。
然后我们再来看刘焉,同样,《后汉书·刘焉列传》也只简单地记载: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今湖北天门)也,鲁恭王后也。
很可怜,连刘备这样的没落皇族,父亲和祖父都留下了名字,而刘表和刘焉这样的地方大豪,居然连父亲和祖父的名字都没有留下来,可见,刘焉和刘表一样,在早年,虽然贵为皇室宗亲,但是他们的父辈显然已经没有什么权势了。
而且巧的是,刘表和刘焉看起来还是远亲,因为他们都是汉鲁恭王刘佘的后代。
现在我们再来看刘虞。
和刘表和刘焉一样,史书也同样没有记载刘虞的父亲叫什么,不过他比刘表和刘焉稍微好一些,史书记载了他的祖父叫刘嘉,曾经做过光禄勋的官职。
按说光禄勋这个官位说高不高,说低也不能算低,本名郎中令,秦已设置。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禄勋,由郎中令改置,为九卿之一,掌守卫宫殿门户。
能成为九卿之一,也算是国家正部级干部,挺不错了。
说起这个光禄勋,还有一个大人物当过类似的职务。
这个人是隋唐英雄之一的瓦岗首领,曾经统兵百万的魏公李密。
在李密在洛阳被王世充击败以后,率部入长安投降唐高祖李渊,他以为李渊会封他做个宰相,可是李渊没有,只是封他做了“光禄卿”,但是李密由于嫌这个官位太低而再次造.反,最终被李渊派兵杀死。
当然,到了隋唐之际,光禄卿的职能稍有些变化,已经变成专司皇室膳食的官职,辖太官、肴藏、良酝、掌醢四署。
我提到李密嫌光禄卿官职小而造.反,就是想说明,刘虞的祖父所担任的这个光禄勋,其实也是一个相当鸡肋的职务。
汉末的三个诸侯的父辈和祖辈都相当惨淡,所以刘备也无须为自己的卑微出身而感到羞愧了,他惨,刘表、刘焉也没比他好多少,只是刘表、刘焉比他年长,那时候皇室还没乱,更能沾到朝廷的光而已。
行文至此,我们就不仅有些疑惑:为什么身为皇室宗亲的刘表、刘焉和刘虞的祖上如此卑微,而袁绍、袁术、曹操甚至臧洪的父辈怎么动不动就是公卿刺史级的高官呢?!
其实这也和东汉的政治格局有关。
众所周知,在西汉的时候,汉高祖刘邦是很看重自己的宗族势力的,立下了“非刘姓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的规矩,不但剪除了楚王韩信、九江王英布等异姓王侯的势力,还大封刘氏子弟为王,最终酿成汉朝刘氏宗亲领导的“七国之乱”。
大概从刘邦的老婆吕后开始,西汉时期,外戚的势力就非常雄厚,而到了卫青和霍去病,也是大权在握,之后的外戚重臣、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更是把持朝政,甚至一手废掉昌邑王刘贺,拥立汉宣帝刘询即皇帝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