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一波又起:张举号称天子(2/2)
这个故事相当有名,就连董卓废掉刘辩,改立刘协为献帝的时候还说是效仿霍光,事实上历史上后来权臣废帝都要把霍光废昌邑王的事拿出来作借口。
而到了东汉一朝,整体来说,皇族的势力完全被外戚和宦官势力所压制,像窦宪、窦太后一族、邓太后、邓骘一族、梁太后、梁冀一族乃至何太后、何进一族,都是赫赫有名的外戚政权,中间再加上汉光武帝刘秀大封功臣,宦官专权,最终导致了皇族势力越来越小,在西汉末年,还有汉室的刘秀一统江山重整江湖,而到了东汉末年,竟然成了袁家的天下,这大概也是令刘氏皇族非常无奈的事情。
这个刘虞在东汉末年,在皇室成员中算是最有权势的,到了董卓乱汉的时候,地位也不过就是幽州牧,边远地区的一个地方大员,和何进、袁家比起来仍然相形见绌。
闲话不提。
话说刘虞因为是皇室,祖父刘嘉又是九卿之一,在很早就做到幽州刺史的高官。
这个刘虞虽然当时还很年轻,但是治理幽州很有成效,《后汉书·刘焉列传》记载:“民夷感其(刘虞)德化,自鲜卑、乌桓、夫余、秽貊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
虽然刘虞在幽州刺史任上治理得不错,但是后来却因为“公事去官”。
史书上没说刘虞因为什么被免官,总之他的为官之路也是相当不顺。
而到了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黄巾军攻破了冀州的很多郡县。国难思良臣,这时候朝廷又想起了刘虞,于是封他为甘陵(今河北邢台市附近)相,前去对付黄巾军。
很多人都说,刘备最开始得到的官职,平原相很小,其实这也要从什么角度来看。
比如汉末十三路诸候反董的时候,其中一路诸候鲍信,官职也不过就是济北相。
而刘虞以前刺史兼皇室贵族之尊,在黄巾起义之初也不过被封为甘陵相。
到了甘陵之后,史载刘虞“绥抚荒余,以蔬俭率下。”显然把当地政务治理得不错,于是又因功被封为宗正。
宗正这个官位很大,为九卿之一,主要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
到这里,刘虞才又正式进入洛阳官场成为朝廷重臣。
如果刘虞能一直在朝廷为官,也许到了汉灵帝死的时候,何进能否独掌大权、董卓能否顺利乱汉还很难说,毕竟刘虞此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威望。
但是后来的一件事情,又让刘虞远离了洛阳的政治中心。
这件事情还是牵扯到边章、韩遂叛.乱。
如前文所述,边章、韩遂起事以后,朝廷先派皇甫嵩和董卓平乱,但是皇甫嵩师出无功,后来朝廷又派了一个重臣张温以车骑将军成为主将,而张温还带了参军孙坚。
这个张温军事才能有限,就想出了一个馊主意,想从幽州的乌桓(又作乌丸)部落那里调来三千骑兵,用少数民族武装对付勇悍的凉州兵。
按说这本是件好事情,可是一件好事情,硬是让张温给办成了坏事。
事情是这样的,这三千名乌桓骑兵,毕竟要有一个统帅,这时候,故中山相渔阳人张纯就向张温请求,由他来担任这一支乌桓部队的主将。
张纯这个行为有点骇人听闻。
一军主将,按说要朝廷来下命令册封,再不济也要张温上表举荐才行,可是这个张纯居然能跟张温私下里请求,真是闻所未闻。
但是没有关系,东汉的三公之位都能拿钱来买,何况是一个小小的三千骑兵主将呢?
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张温没有答应张纯的请求,而是让另外一个人成为了这一支乌桓骑兵的主将,这个我们前文也有提过,就是公孙瓒。
公孙瓒此人,我们后面再说。
按说是一般人的话,没有当上主将也就罢了,但是张纯显然不是个一般人。
由公孙瓒率领的这支乌桓骑兵,由于种种不和谐因素,军队开到蓟中(今北京西南)的时候,这些乌桓骑兵竟然大多叛逃了。
而在这个时候,张纯因为气愤自己没有当上乌桓骑兵的主将,居然伙同他的老乡,前泰山太守张举和乌桓首领丘力居等人,一起起兵反汉,劫略蓟中,杀掉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一下子聚众十馀万,驻扎在肥如(今河北省卢龙镇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