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祸从天降:陶谦坐失徐州(2/2)
或者想造成徐州集团的内讧,由此来削弱陶谦的势力?!
这个都只能是猜测,但是不管怎样,我认为拿赵昱升任广陵太守这件事作为指责陶谦的证据是相当不靠谱的事情,因为这件事对赵昱是百利而无一害,对陶谦却是百害而无一利,陶谦犯不着为疏远赵昱抛出去一个太守职位。
赵昱的事情还没完,陶谦又遇到了第二件烦心事。
公元193年6月,也就是陶谦“二次会盟”的第二年,下邳人阙宣聚众数千人起义,阙宣号称天子。
事实上,《后汉书》和《三国志》之所以指责陶谦,就是因为他治下的下邳发生了这起叛乱。
但是我还是要说,阙宣叛乱,不代表陶谦的徐州就没治理好。
因为黄巾起义之后,东汉天下已经分崩离析,有点野心有些势力的都想从中获利,称“天子”的就有五六个,这已经不是谁治理得好就没有叛乱的事情了。
如果只因为徐州出了叛乱就说陶谦没治理好,那袁绍治下的冀州怎么还有张燕、于毒的势力屡次猖獗呢?
再说了,徐州这样的四战之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再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一挑拨教唆,不出点事那就奇怪了。
阙宣起事之后,陶谦的反应还很迅速,一出兵就平定了叛乱,而且还杀死了带头的阙宣,没让这次叛乱波及太大。
从陶谦迅速扑灭阙宣起事的表现来看,我认为陶谦的军政才能虽然比不上袁绍和曹操,但还不算是最差的,至少要比袁术强一些。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陶谦刚刚调兵遣将将阙宣叛军平定下去,这边就出了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我们也已经多次提到了,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徐州被陶谦部将劫杀一事。
关于这件事和后来引发的曹操两次出兵徐州大肆屠城的事情我们已经讲过许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是这件事还有一个疑点值得关注:即曹操出兵攻打徐州,除了要报父仇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答案是有。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当时的关东诸侯们,大致可以分为两方,即袁术、公孙瓒、孙坚一方,袁绍、刘表、曹操一方。
虽然袁术一系在孙坚死去之后势力减弱,但在当时,袁术一系赶走了董卓,公孙瓒也一度在和袁绍的战争中持上风,所以大体来讲,袁术、公孙瓒一系还是处于强势地位。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陶谦在自己拉竿子不成后,选择了加入袁术和公孙瓒的阵营,才会出现“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语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记载。
陶谦之所以选择袁术、公孙瓒的阵营,除了当时袁术、公孙瓒处于优势地位,大概还有如下两个原因:
(1)徐州北接青、兖两州,自袁绍吞并冀州后,陶谦也意识到徐州正处于袁曹势力的威胁范围。而当时势力范围于幽州的公孙瓒、荆州南阳的袁术来说,其于徐州间州隔郡,并不构成威胁,且与袁绍等又正好敌对,陶谦的选择也符合“远交近攻”的古训。
(2)陶谦曾任幽州刺史,其时公孙瓒为幽州辽西小吏,辽东属国长史,两人在幽州或许已经相识。而在中平二年跟随张温讨伐边章之战中,陶谦、孙坚两人均为张温参军事,公孙瓒当时又正好督乌桓突骑从征,三人同为张温部下,属于故交。在初平二年孙坚破董卓于阳人,入洛阳。于此百忙之中还派遣朱治,特将步骑,东助陶谦讨黄巾。可见孙坚和陶谦的友谊之深。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袁绍一系对袁术一系的战略布署。
现在看来也很清晰,即袁绍亲自对付势力超强的公孙瓒,袁术、孙坚一系则由刘表和袁绍联手对付,曹操在开始时势力太小还没插上手,在得了兗州后实力大增,对付陶谦的任务自然要落在他的头上。
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发生陶谦部将杀掉曹嵩的事件,曹操也迟早会出兵攻打徐州,只是曹嵩被杀事件加快了曹操出兵徐州的步伐。
曹操出兵之后,新编的青州兵一战扬名,迅速攻下陶谦十余座城池,兵锋迅速抵达徐州的首府彭城(即现在的徐州城),陶谦的军队和曹操的青州兵在徐州城外大战,结果陶谦军大败,陶谦本人也逃到郯(今山东省郯城北),然后据城死守,曹操的军队围攻郯城,却没有攻下来,就顺势攻下了徐州周边的应、睢陵、夏丘等县,而且在这些地方大开杀戒。
陶谦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和曹军形成相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