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漂泊海上(1)(2/2)
少年与受损商人聚合多方势力,举海盗之兵,围攻东南沿海,想通过军事力量逼迫朝廷吐出自己那笔巨货。那总兵欺上瞒下,上书朝廷言称少年勾引外夷海盗,欺凌华族百姓,应获千刀万剐之罪,祸及灭门九族。朝廷闻奏大怒,命总兵统兵十数万,战舰影天蔽日,开到沿海与少年决战海上。
官兵既没有得到少年的货物,也没有得到总兵的恩慧,都不愿为他卖命出力。所以总兵接连战败,无力抵抗少年率领的海盗锋锐。
那总兵心生一计,拘获少年父母,逮入大牢。并迫使少年双亲,咬破手指,写下血书,用来逼使少年投降。少年悲愤交加,彻底与官府决裂,走上海盗之路。少年父母也被总兵活活饿死监牢。郑一官听到这里,心说:总兵不敢于少年直面交锋,却以这等卑鄙手段,迫人做难,确非英雄所为,是可忍,孰不可忍!换作是我,也决不投降。
多年之后,少年娶妻生子,步入中年,本不想再与官府对抗。总兵却阴计频出,派人诱降,重演故伎,骗取了他的妻小信任,竟再次以他妻小为诱饵进行招降。
他为了妻小的安危,不顾日本、荷兰、葡萄牙以及西班牙人的劝阻,赶赴总兵大营。果然被捕入狱。不久,他被诛身亡,临刑前受尽酷刑,遍体鳞伤,却至死不屈不挠。他临死前,仰天长叹,悲天悯人地说:我死后,沿海再无人能能够一声令下,抵挡外夷舰队,而沿海百姓恐怕要永受无尽之苦了。
他死后,再无人帮助荷兰、日本诸国,与华商进行商业贸易,他们便在沿海大肆抢劫,用来收回自己遭受的损失,以及报复不讲信用的朝廷。官兵也曾多次缉拿,每每被这些装备精良的海盗打得大败而归。后来,朝廷严格执行了海禁政策,使民间再无人敢下海进行商业大计。
于是,中国海却成了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任意出入的后花园。
一官听后,觉得翻译讲述这个故事,似乎与师傅汪峰讲述的故事,隐隐有种类似。一时又不敢十分确定,就问:“不知这位少年,后来的中年人,与旦兄有何关系?”
李旦说:“少年经商初到日本,因语言不通,用手语与人交谈,沟通十分困难。当时,我从泉州漂泊到日本,在长崎一带卖履制衣,所得十分有限,聊以糊口而已。不知怎地,少年到我店中订做日式服装,我在与少年交谈之时,得知他正在物色一名通晓日语的汉人,便自靠奋勇,为他充当翻译。后来,我便成为这位少年身边不可或缺的亲近人,又通过少年与荷兰人等外夷的交往,逐渐掌握了荷兰语、葡萄牙语以及尼斯塔尼亚语。尼斯塔尼亚这类语言是外夷人通用语言。我在少年的帮助下,也打开了交往格局,得到各国海盗的信任。”
“少年误中奸计,落入虎口,遭人诛杀。他的妻小还掌握在总兵手中,他死去后,妻小便没有了利用价值,性命也危在旦夕。”
“一位读书人同情他的悲惨遭遇,上书皇帝称,少年从没有亲身作盗,而且常年居住海外,实际并不属于大明朝子民。用明朝律法使他受刑,恐怕民心有所动荡。不若广施隆恩,免其死罪,赦给士兵或披甲人为奴。”
“皇帝恩准了读书人的请求。后来知道,这读书人姓徐名光启,实在是大大的好人,也是十分开明的人。”
“不久,少年的妻子被人救下,带到日本习武……”
李旦讲到这里,郑一官不自觉的“啊”地一声,惊讶得叫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