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亦传亦奇(上)(1/2)
说起二十四团的故事,那才叫有“故事”呢.既精彩纷呈,又跌宕起伏,既扣人心弦,又荡气回肠,甚至可说在一个历史时期风靡中国,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铁道游击队。
有篇文章是这样写的:“舟山警备区是抗日战争初期由山东省的鲁南、鲁中和滨海地区的抗日义勇总队、铁道游击队等数十支抗日武装和1939年秋入鲁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的。”据说这还是舟山警备区政治部供的稿件。我想,铁道游击队也不过是“几十支抗日武装”中的一支吧,但却能“脱颖而出站在前台”,足见这个角色非同寻常。
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家喻户晓,但这些故事多是来自小说和影视剧。严格地说,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一支名为“铁道游击队”的游击队。虽然这个故事是有真实原型的,那么“铁道游击队”本来面目是怎样的呢,与二十二军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还是让我们再回到烽火岁月。
人,都有个名字。同理,军队都有番号。番号就如同人的名字,即使不是正规军,总有个称呼。那么,铁道游击队的“大号”是什么呢?还真是一句话说不清,拉起来话就长。
1938年8月,苏鲁豫皖边区人民抗日义勇军总队三大队有两个排长突然脱下了军装,他们一个叫洪振海,一个叫王志胜,上级给他俩的任务是在枣庄组建一个情报站。此行当,按古人的说法就是探子,按现代的说法就是间谍,按时髦的说法就是007。可以说,“铁道游击队”的源头就是这样开始的。
这个说法可以见诸于正式出版的史料。但也有人认为这支抗日武装的雏形是以劫车谋生的绿林好汉起家的,而且还打着八路的旗号,因其行为不端,败坏了八路军声誉。为此,张光中亲自上门告诫。如果这是野史,不妨就作为另一个版本。
总之,这个情报站不断添人丁,一年之后,也就是到了1939年底,发展到了十几个人,终于有了“独立小队”的模样了,“冠名”枣庄铁道队。但我个人觉得,这支队伍与八路军似乎刻意的保持了一点“距离”。比如队长是众人推选的,这就有点像是江湖上的首领了,所以“枣庄铁道队”完全是自号。
也许这样与**“若即若离”,也是为了完成情报任务的需要。只是“独往独来”的日子并不长久,第二年的开春,一一五师苏鲁支队二大队副教导员杜季伟来“枣庄铁道队”任政委,接着又正式任命了队长和副队长。这样,一支**领导的抗日武装就名正言顺了。虽然,小小队伍有一个政委,但我不认为“枣庄铁道队”就是一个团级单位。从我军历史上来看,一些独立建制的营,政工干部任命政委也很常见。有了完整的领导体系,大名就不能免了,这支队伍的正式番号是“鲁南铁道队”。杜季伟是鲁南铁道队的第一任政委,建国后曾任济南军区炮兵副政委。
有了一支队伍,要干得“活”就多了,但还是悄悄的进行,大张旗鼓的没有。后来因一位队员疏忽大意“泄露天机”,鬼子把鲁南铁道队掩人耳目的碳场给端了。到了这份上,也不用再藏着掖着了。这支抗日武装乃正式向小鬼子公开“叫板”,时间是在1940年的5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