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0章 选拔开始!今年全员都会拼到底(2/2)
在帝都世锦赛开始之前,给自己注入新的信心。
“嗯?”
刘祥一看谢文君的准备动作,就有些愣了愣,但是很快他就反应过来。
嘴角轻笑。
刘祥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发现,谢文君,把他的起跑器调整的更加靠前。
別的不说,这个变化。
他可是很熟悉。
起码在亚洲只有自己做成功。
那就是自己的八改七。
是自己发明了把起跑器调整到更前面的位置。让自己能够更好地进入七步上栏的状態。
这也是为了弥补亚洲人腿部爆发力不行的缺陷。
当然那个时候他是这么认为的。
现在他当然知道亚洲人的爆发力,你別说是不行。
现在全世界短距离爆发最快的。
就是咱们亚洲人。
只是当时他不理解。
就他对於自己教练的理解,为了规避风险,那肯定会儘量选取自己使用过的路。
所以。
他那天和孙海瓶询问的时候后场还可能卖关子,原来是……
这个意思。
那就。
有点期待了。
因为想要依靠八步的技术。
刘祥不是自夸。
除了自己,別人很难轻鬆突破13秒。
更別说去拿到世界纪录。
对於谢文君来说,更是这样。
因为他只有这个天赋。
这是指他的天赋对比那些顶尖选手而言。
不够好。
所以能够採取七步模式。
可能会更好一点。
毕竟谢文君比自己还要高点。
身体的静態条件是没问题的。
青唐城的高海拔是所有选手的“共同敌人”。空气含氧量比平原低25%,跨栏所需的爆发力与栏间节奏控制,都將面临“缺氧导致的动作迟滯”考验。
赛前三天的適应性训练中,多数选手都出现过“栏间步频下降0.2步/秒”“蹬地发力力度衰减10%”的问题,唯有……
谢文君的训练数据始终稳定——
他的栏间节奏偏差不超过0.01秒。
蹬地时的地面反作用力维持在平原状態。
这些数字都说明他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其实元婴只有一个,就是在二沙岛早就做过了大量的模擬训练以及有仪器能做一些高原的適应训练。
能够让自己的血液含氧量,不用来到高原都能提高。
虽然效果没有那么好,但是可以作为一个来高原之前的前置准备。
然后再来高原训练10天半个月。
效果事半功倍。
你问这为啥,这是苏神的论文里写的东西。
你不信也得信啊。
反正二沙岛。
人人都信。
而且这个课文现在可还没有公开,而且就算你公开了也没用啊,因为你没有这样可以在平地匹配的仪器。
有了在平地能够模擬高原训练的环境,你才能够做到这个水平。
不然的话你是万万不能。
“八改七”是谢文君此次技改的核心。
嗯。
刘祥猜对了。
谢文君这次准备的大招就是这个。
前面还有一些没训练好,直到这个月初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完成,所以准备拿到实战里面来使用。
就是不知道能够在实战发挥多少,失误的概率高不高。
如果你一直不实在,你就一直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选在国內这种能够必贏的比赛。
没有压力。
最为合適。
110米栏从起点到第一栏的距离为13.72米,传统八步上栏需通过8步调整步长与节奏,而七步上栏要求选手在更短距离內完成步频与发力的適配。
那么就对爆发力、核心控制与栏间节奏的要求呈几何级提升。
此前国內仅有刘祥成功掌握这一技术。
谢文君的尝试一度被质疑“冒险”,但他在训练中展现的“七步节奏稳定性”,让二沙岛一些专业人士质疑声渐渐平息。
他的第一步步长精准控制在2.1米,隨后每步递增0.1米,第七步刚好踩在距第一栏0.3米的“最佳起跨点”,误差不超过2厘米。
虽然第一步的跨出力度不如刘祥。
但也没关係。
对於他来说,现在能够使用这一套技战术就不错了。
还要什么自行车呢?
检录时,谢文君的热身动作透著“技改后的自信”。
他反覆在脑海中练习起跑后的前七步衔接状態。
左腿蹬地时,右侧腰腹肌肉刻意收缩,带动髖部向前提拉。
这是七步上栏特有的“核心牵引”动作。
起跨腿左腿的膝关节屈伸幅度比以往增加5°,確保起跨时的蹬地力度能对抗高海拔的发力损耗。
张红林在旁热身时,眼神频繁扫向谢文君,他的八步上栏技术已打磨十年,却在高海拔训练中暴露出“第八步易踩线”的问题,这里常年大顺风虽能助力,却也可能放大步长控制的误差。
范姜则在调整起跑器角度,他的起跑反应不错,试图用“抢跑式启动”弥补栏间技术的短板。
去抢一抢这一次的达標线。
如果能抢到的话,也有去大赛歷练的机会。
这对於普通运动员来说已经是很荣幸了。
不能所有人都用。
刘祥谢文君他们的標准。
普通运动员的。
在亚洲的话。
就是能够上大赛赛场。
本来就是这么简单。
本来他们没什么机会。
可青唐城宣布选拔赛在这里举行。
顿时就给了他们希望。
毕竟他们距离13秒47。
也不是那么远。
如果能去。
当然想要试一试。
就在这种气氛下。
青唐城选拔赛。
短道竞速。
鸣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