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回忆故园(1/2)
故乡一别已经八个年头了,中间曾回去过几次,见到的却全然不是记忆中的样子。
记忆中的故乡山明水丽,是一个秀秀气气而又朴朴素素的北方小山村。一条将村子分为南北两半的公路与一条森林铁路紧紧依偎着。路的两旁屋舍俨然,杨柳成行,零星的几家小店点缀在宁静的小巷里。
晨雾尚未散尽时,就听见叫卖豆腐的吆喝声。卖豆腐的大婶姓杨,人干脆利落,穿得也干脆利落,一头齐耳短发往耳后一掖,一丝儿乱的都没有。她的豆腐可是又白又嫩,好吃极了。她的吆喝声与众不同,“腐”后面长长的尾音儿会突然拐个直角弯儿,拔高几度后嘎然而止。酽酽的味道就像小吃店里的豆浆。
小吃店里不仅有豆浆,还有油条、麻花、豆腐脑儿……我最爱吃的是凉粉儿。凉粉儿是用淀粉做的,装在桶里或锅里透明软软的一大块,挺象现在到处卖的果浆。夏天的凉粉儿浸在冰凉的井水里,吃的时候挖出一块,放在案板上切碎了盛进碟子里,流上醋,酱油,香油,洒上香菜,蒜末,拦匀后,用久子舀着吃。筷子是不行的,凉粉儿太滑。吃到嘴里,一不留心,它就直接滑进了嗓子眼儿。夏天除了吃凉粉儿,还可以去河边消消暑气。村边有一段不太深的河水,卵石底儿,水流又清又缓。河边常有一些女人在那儿洗衣服。孩子们都在河里:抓鱼、摸河螺、打水漂儿、打水仗……没有比他们更开心的了。衣服一会儿就湿透了,岸边洗衣服的娘或姐就装作生气地叫了他们过去,将他们衣服上的水拧干后,把他们连同洗好的衣服一起“晾”到河边小山上的矮树丛里。
小山实在是太小了,一个大人花十几分钟可以绕它一圈,或攀上山顶再下来。对孩子们来说,这山小得恰到好处。被“晾”到山上的孩子们不等衣服干就在山顶的小树林里四处散开捉迷藏去了。在和暖的山风中奔走嬉闹一阵之后,衣服倒是干了,可上面却又添了草汁,泥印儿。上来收衣服的娘或姐见了,少不得骂一顿,拧着一只耳朵下了山,将这些顽皮的孩子们*衣服按在河里涮干净后,给他们换上刚收回来的衣裳,又接着洗才剥下来的那一身。
年纪稍大的孩子不会这么疯了,因为他们上了学,学校和老师的威力大着呢。
中学和小学位于村子的东西两侧,都靠着公路,也都上了岁数,显出几分沧桑。
小学旁边的风景好,南面是山,西边是一望无际的耕地,东边还有段河。就为了这条河,老师们不知多*了多少心。
中学的没施好,有栋两层的楼(小学没有楼),还比小学多了四个篮球架。中学的围墙是砖的,比小学的木栅栏结实得多。不过中学的校址原来是块坟地——似乎很多学校的校址原来都是坟地——因此有了很多闹鬼的传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