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孟尝君之谋(1/2)
这部《六韬》,虽然是修改版,但是原本的分类方法并没有改变。《六韬》除了文韬之外,另外五韬分别是武韬、龙韬、虎韬、豹韬和犬韬。
这五韬,说的全是用兵之道,不过内有细分而已。其中,以武韬为纲,论述的是用兵的策略,对付敌人时,究竟是以强攻、外交还是用谋等等手段为佳。
而豹韬,说的是特殊地形的战术。也就是两军对阵交战的时候,该根据特殊地形,敌我情况、如何战斗。记有林战、突战、泽战、少众等等,也可以称为用奇。
至于龙、虎二韬,虽然修改后田英没有看过,但分类应该不会改变。龙韬说的应该是自己军中,选将、排兵、如何做到令行一致的办法;虎韬论的是在开阔地形,两军堂堂正正对阵,在战阵布置,时机把握等等方面,也可以称为正兵,跟豹韬是相对的。
而龙、虎、豹三韬结合用得好,那么便是一代用兵大家。
最后的犬韬,说的是训练士卒的办法。用兵大家,不一定能训练出好的士卒,而练兵大家,用兵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强。
相对来说,犬韬跟前面的龙、虎、豹三韬有所区分,只是作为兵书瑰宝,这些当然都要合在一起了。
这五韬,是占了整部《六韬》最大的篇幅,故而《六韬》是一部兵书。只不过,若是将《六韬》仅视作一部兵书,又太过短视了。
《六韬》的作者太公望,入则为相、出则为将,他深知用兵的最关键处,还在于国力。故此,整部《六韬》虽然大半篇幅都是在兵事上,但真正的总纲,其实是文韬。
当然,现在田英迫切需要看的,并非文韬,而是兵事方面的纲领,武韬。如果说,整部《六韬》最能记述孟尝君的用兵之道,必然在武韬。
想到这里,田英毫不犹豫地打开武韬,翻阅起来。
吴孙子说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田英虽然没看过《吴孙子》但是在《齐孙子》中,这句话被引述了很多次,故而田英也牢牢地记住了。
不论是原来的作者太公望,还是现在根据各种兵书和自己用兵之道,进行修改的孟尝君,都深谙这一点。故而,武韬里面所讲的,其实就是伐谋、伐交、伐兵以及攻城的问题。
而翻看之余,田英也将自己置身于孟尝君的位置,思考着眼前的局面。
陶丘繁华之余,同时也是宋国有数的坚城。攻打这种坚城,齐军就算战力再强,也肯定会损失不少,故此,攻城绝对是下下策。
特别是,齐军被自己在乘丘硬生生地拖住了一个月。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今的齐军,士气虽然没有到达三而竭那种程度,但绝对已经是再而衰了。
即便要燕、赵两国的援军到来,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毕竟,自己凭借区区一座乘丘小城,就拖住强大的齐军一月,对军心的打击,绝对不轻。
这种情况下,孟尝君必然不会冒险选择攻城。因为一旦攻城失败,士气很容易就变成三而竭,再打下去,齐军就有受到沉重打击的危险,不得不退兵了。
不选择攻城的话,尚有三种办法。伐兵,也就是将陶丘的守军引出城歼灭。但是,今日早上田英跟陶丘司马针锋相对,知道这位司马不是简单的人物,被引出城的机会非常低。
伐兵和攻城都可以剔除,那么就只剩下伐谋和伐交了。而这两种办法,往往又可以同时进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