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553章 无题

第553章 无题(1/2)

目录
好书推荐: 我以狐仙镇百鬼 开局掉马甲,废太子你听我狡辩 全家带凳子吃瓜,真千金爆料啦 八零:冷面军官被病弱美人拿捏了 我在幼儿园做满汉全席,全市馋哭 武技特效拉满,我杀穿高武! 假千金她一身反骨,专治各种不服 斗罗,我靠面板成就神明 高武:我,人间武圣,镇压万族 五年后我携三个幼崽炸翻财阀家族

第553章 无题

惩奸除恶计划,自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首先要私下和重臣协商,让他们做好准备,然后才能对外公布。

接下来两天,朱雄英和陈景恪一起召见了各要员,同时也给各封疆大吏去了公函。

对於这么大的行动,一开始大家自然是下意识的反对。

这倒是也能理解,如此大规模针对社会风气的行动,不符合几千年来的治国理念。

大家也担心,这么做会造成很多冤假错案,乃至引起民变。

况且,这也不算是啥光荣的事儿。

哪个朝代要是发生类似的事情,遮掩还来不及,哪会大张旗鼓的搞什么专项行动。

那不是给自己脸上抹黑吗?

总之,大家反对的理由很多,而且还都说的过去。

如果换成別的朝代別的统治者,或许就打消这个念头了。

但现在他们面对的是朱雄英和陈景恪。

陈景恪没有用大道理去游说,而是拿出了一系列的详细数据。

犯罪频率增加了多少,给百姓带来了多大的伤害,给朝廷带来了多大的管理成本,造成了多大的经济损失。

这些数据是锦衣卫、金钞局和大理寺联合统计的,非常的权威。

同时还有三部门给出了预测,如果朝廷不出重拳,会带来多大的恶果。

这个预测不是什么,道德败坏之类的套话,同样是一系列的数据。

数据是最能说服人的,看到这一行行触目惊心的数字,就算是再保守的人都沉默了。

再加上內阁、大都督府,以及幕后的那些大佬都已经点头,一眾重臣也只能同意了这项行动。

这些人无不是一派领袖,能影响大半个朝堂的人。

当大家统一了意见,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不过在朱雄英公布专项行动之前,另一个消息先一步传扬了出去。

博物院的研究员,应用理科知识合成了一种肥料,可以让农作物產量提升一倍。

这个数据是周王朱橘亲自试验得出的。

现在朱橘在医学界的名声,还要高过陈景恪。

毕竟陈景恪已经不再为人看病,反倒是朱橘一直在致力於医学发展。

建立医学院培养大批的医师,还和朝廷配合,在全国各地建立医学院。

外科手术方面,全国所有外科医师,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还建立植物研究所、医药研究所,研发了许多新药。

而且他的药方还都是公开的,所有人都可以使用。

他拿出来的数据,基本上没人会怀疑真假。

但这次不一样,粮食增產一倍,实在太夸张了。

要知道,朝廷在东三省建立了八个寒稻研究所。

用了十几年时间也才把寒稻的亩產从一百二三十斤,提高到两百斤左右。

现在只是施个肥,就能把亩產提高一倍?

而且还是小麦產量,还是从两百斤提高到四百斤。

不敢信。

倒也不能怪大家,主要这事儿太过不可思议了。

就这,大家还是比较淡定的了。

如果不是经歷过殷薯的衝击,如果不是提供数据的周王朱。

大家早就吐唾沫了,根本就不会有怀疑这个过程。

但大家在怀疑的同时,心中也不禁有些小小的期待,如果是真的呢。

不敢想啊。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他们想的还是太保守了。

这种肥料可以无限生產?家家户户都有机会能用得上?

用了这肥料,土地就不用轮耕了?

这—这—这·

这增產已经不是一倍,而是三倍啊。

假的,肯定是假的,这怎么可能啊。

周王提供的数据?

周王是老天爷吗,他说啥就是啥?

圣皇、太上皇、皇上、几十位公卿贵族亲眼所见?

那也是假的,他们被骗了。

天命贤臣、医神、文曲星下凡?陈景恪提供的技术?

嘶—..那.那也难保不是巨卜木曹,难道这事儿是真的?

隨著一条条证据传出,一个个大人物被牵扯进来,

再加上老朱带著那么多人去武器研究院,也是瞒不住人的。

大家没有了之前的篤定,再次怀疑起来。

这个事儿,可能也许是真的呢?

然后一个个去过武器研究院的人现身说法,他们在那里亲眼看到了周王的试验大棚。

里面的庄稼確实长的非常旺盛,一看就能高產。

而且他们还说,这肥料是研究新式火药时候发现的。

这就让大家之以鼻了。

以为我们没见过火药是吧?

种过地的都知道,鞭炮不能在耕地里面燃放。

少放一点还行,要是那种特別长的鞭炮,放完之后那块地几年长不好庄稼。

得把那一块土挖出来,用新土填上才能恢復正常。

你说製作火药的原料,能当肥料,那不是扯淡吗?

周王把实验大棚放在武器研究所,肯定是为了保密。

说肥料是造火药的原料,也肯定是为了迷惑人。

这反而让大家更加篤信,这事儿可能是真的。

否则,周王何至於如此小心翼翼。

这是怕有人搞破坏啊。

早就不住的官员们,直接找到了朱雄英和陈景恪面前,询问肥料之事是不是真的。

他们两个並没有大夸特夸,说的非常谨慎。

朱雄英略带一些开心,但总体平静的道:

“確有其事但这只是实验室数据,且只试种了一年,具体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陈景恪接话道:“就算最后证明肥料是真的,想要大规模推广,也非常的麻烦。”

“从挖矿到冶炼再到运输等等,需要建设一整套的体系。”

“投入的人力物力,可是非常巨大的啊。”

投入巨大?群臣直接忽略了这句话,满脑子只有一个声音。

竟然是真的竟然是真的—

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在群臣的请求下,朝廷建造了专门的试验田,用来验证肥料的种种数据。

这无异於告诉天下人,肥料的事情是真的。

一时间京城沸腾了,消息以惊人的速度向全国传递。

大明周报为此出了加刊。

这一刊內容很少只有六页,从神农尝百草开始,详细的介绍了华夏农耕技术的进步。

並详细论述了,每一次技术进步对世界所带来的影响。

最后告诉大家,这一次的事情如果验证是真的,那就是功德无量。

朝廷该给他们史无前例的封赏,甚至可以破例为他们封侯。

然后报纸被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全国各地,天下为之沸腾。

关於研究出肥料的研究员,要不要给予封赏,大家一致认为该封赏。

封侯行不行?

那太行了,不给他们封侯,那所有勋爵的含金量都將下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 青简史记 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史上最强驸马爷 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谍战,都别猜了,我真是卧底啊 民国:王牌飞行员 长津湖:从新兴里打到汉城 最强合成旅 唐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