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朱雄英的手腕(1/2)
第554章 朱雄英的手腕
时间很快来到腊月十五。
就在大家还沉浸在,新式肥料带来的震撼和喜悦时,朱雄英在这天的早朝大发雷霆。
狼狠地斥责了地方官吏不作为,纵容大户欺凌奴僕,甚至官商勾结、官黑勾结茶毒乡里。
登基这么久,这还是朱雄英第一次当眾发这么大的脾气。
而且,新臣子们还没觉得怎么样,老臣子已经觉得莫名眼熟了。
当年圣皇想干什么事儿的时候,貌似就是这样。
新皇这是终於忍不住静极思动了吗?
懂事儿的老臣已经低下头,默默的后退了半步,儘量將自己藏在人群里。
只有近些年提拔上来的新臣,还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朱雄英可不只是嘴上说说,还让锦衣卫抬出了二十七口箱子,里面装的全是卷宗。
这些大箱子摆在一起,满满当当的一大片,蔚为壮观。
但群臣却看得头皮发麻,这得多少案子啊。
大明民间已经乱成这个样子了吗?
朱雄英愤怒的道:“都看看这些,锦衣卫从天下各地收集上来的违法乱纪之事。”
“这还是查到的,没查到的不知道有多少。”
群臣都缩了缩脖子,这可不是小事儿。
衡量一个皇帝的功绩,他执政期间民间治安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標。
而那个標杆就是汉文帝,他执政时期有一年全国只有四百多起案件。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就模仿过这个,只不过他的四百多起是刻意营造出来的。
不但没有成为加分项,反而成了被嘲笑的黑点。
有了这个教训之后,后世帝王就不会再刻意弄这个数字。
但如果违法乱纪之事太多,也是会被嘲讽的。
朱雄英属於青年皇帝雄心勃勃,意欲开创盛世。
现在才登基五年,就发生这种事情脸上肯定掛不住,大发雷霆是很正常的。
然而到现在,很多人依然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
接著,朱雄英问道:“大理卿,今年地方衙门向你们上报了多少起案件?”
大理寺卿曹铭出列道:“回陛下,今岁各地方衙门共上报案件三千四百七十一起,比之去年少了一成。”
换成平时,肯定会有人迫不及待的站出来吹捧,在我皇的英明领导下,百姓安居乐业、人心向善云云。
但看了看大殿中央摆放著的一片箱子,所有人的脸色都变了。
这么一大堆箱子,你说只有三千四百七十一起案件?
骗谁呢?
这说明啥?说明在瞒报案件啊。
至於原因也不难理解,我们这里的案件比去年少,说明我治理有功啊。
若是比去年多,那岂不显得我们都是酒囊饭袋吗。
然而,这瞒报的差异也太大了啊。
大明选官制度改革以后,中枢官员基本都有基层从政经验。
他们马上就猜到了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很多案子或许地方衙门都没有立案审查。
然后被锦衣卫给查到上报了。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锦衣卫查到的和地方衙门上报的,数量上差別太大了。
意味看国家对基层的掌控力在下降。
这才是最致命的。
你们这是在威胁皇权啊。
就算再迟钝的人,都意识到问题大发了。
对一个年轻、雄心勃勃的帝王来说,权威受到挑畔,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这事儿恐怕无法善了了。
老臣们已经恨不得把头缩进胸膛里,新臣子们则还在思考,等会要如何劝皇帝息怒。
但这还不算完,朱雄英又把前几天说服重臣的数据拿了出来。
上面有现在的具体情况,以及放任不管的后果。
至此,他將自己的督亢地图全部展开,终於露出了杀手。
展开为期一年的专项行动。
“对於违法乱纪之事,从重从严处置,决不姑息养奸。”
不少人下意识的想要反对,然而还不等他们行动,
內阁、大都督府、各部尚书,全都齐刷刷的站出来表示支持。
到了这会儿,就算反应再迟钝的人也知道,皇帝已经和群臣达成了一致意见。
各派系的人见到自家老大都支持了,也很自觉的站出来支持。
这一下,大半个朝堂都是支持的声音。
剩下的人纵使有意见,也只能咽回肚子里。
倒是有人认为朝廷此举恐会引起天下大乱,望皇帝三思。
还有人试图施展拖字诀,马上就要过年了,一切等过完年再说也不迟啊。
但很显然,他们的反对意见无效。
不过朱雄英却並没有无视他们,而是让这些人联合大理寺和都察院,对此次行动的所有案件进行覆核。
此举让群臣都心头一紧。
皇帝的手段,比圣皇和太上皇还要高明啊。
保守派的意见虽然没有被採纳,但他们获得了覆核案件的权力。
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安慰,免得他们心生怨忿。
关键是,皇帝此举把本来反对行动的保守派,也纳入到行动中来了。
而且保守派还心甘情愿的往这个坑里跳。
毕竟只有拿到覆核权,才能限制行动无限扩大,避免锦衣卫製造冤假错案。
这一招,高啊。
就连內阁学士、大都督府一眾大將都非常意外,对朱雄英生出了敬畏之心。
在確定了专项行动之后,朱雄英又下了一道旨意。
此次行动以锦衣卫为主,各衙门必须配合行动,如有必要可以调动各地驻军。
不过只能调动五百人,超过五百就需要皇帝和大都督府批准。
即便如此,群臣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竟然连军队都出动了?这次又要血流成河了啊。
非但如此,朱雄英还模仿话本里的桥段,赐给了杜同礼尚方宝剑。
五品以下官员可先斩后奏,五品以上可当场解职押送京师审问。
此举可著实把群臣给嚇到了,纷纷劝阻。
就连內阁学士们都站出来反对了。
然而朱雄英也模仿话本里的桥段,来了一句:
“朕意已决,诸卿勿要多言。”
於是刻著『如朕亲临』四个大字的尚方宝剑,就被交给了杜同礼。
之后,杜同礼率领五百锦衣卫离京南下,其余几路锦衣卫也各自快马加鞭前往自己的目的地。
杜同礼乘船一路南下,沿途船只见到锦衣卫的官船,都纷纷避开。
约翰·胡斯所乘坐的客船,因为靠边太著急一阵晃动,不少人都摔倒了,但没人敢抱怨。
约翰·胡斯惊讶的道:“那些船是什么人?为何如此囂张?”
楚大保目光凝重,说道:“看船上的旗帜,当是锦衣卫指挥使。”
“船上掛的还有黄龙旗,说明他此行是在执行皇命。”
“所有人都要配合,敢有阻拦死罪。”
闻言,约翰·胡斯也识趣的没有再继续追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