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问题(1/2)
“这么说起来,李严的心思可是相当的深沉啊。”杨峰放下手中的书信,对诸葛亮说道。孔明点点头,叹了一口气:“说起来李严也是一方才俊,如果真能全心为大汉天下着想……”
杨峰站起身来,来回踱步;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诸葛亮也不打扰,只是静静的看着杨峰在不大的厅堂里转圈。终于,杨峰停了下来:“丞相,如果我们把李严从江州调回成都又如何?”
孔明摇头道:“不可!江州地处汉、吴交界,实乃我大汉东边门户。纵观当今朝廷,能居江州独当一面的人才实在是少之又少……”
杨峰打断了孔明的话:“不错!丞相,这正是李严敢于和朝廷叫板的资本!”孔明先是一愣,随即默然不语。杨峰续道:“李严不但是先帝托孤之臣,更是当今大汉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才。然而正因为如此,李严才敢于向朝廷提出种种要求。”
孔明点头叹道:“是啊,只要他提的要求不是太过分;顾念托孤之义并考虑江州防务,朝廷一般不会驳回他的请求。”杨峰接口:“哪怕稍有出格之处,恐怕朝廷也会变通处理罢。”
诸葛亮颔首默认,杨峰轻笑一声,问道:“丞相,倘若我大汉象李严这样的人才多上一些,您恐怕也不会如此费神了吧!”
诸葛亮苦笑道:“倘若能再有三五个如李严这般的人物,且不说当年先帝托孤会不会找上李严;就是现今,李严也不会如此有恃无恐。更何况,我等rì夜筹划的北伐大计,人才也是越多越好啊!”
“正是如此!丞相,依您之见,我大汉优秀人才何以rì渐稀少?”杨峰突然问了一句。诸葛亮被杨峰的话问得一呆,随即陷入了思考。许久,诸葛亮低声说道:“我大汉目前困于西南一隅,人口本就稀少;加之益州开化未久,实不及曹魏、东吴人物鼎盛。”
杨峰沉吟片刻,对诸葛亮说道:“丞相,锋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诸葛亮抬眼望着杨峰,奇道:“公望有话但说无妨,你我之间还需这些繁文缛节不成?”
杨峰站定身形,朗声道:“丞相,若依我之见,我大汉之所以人才不济,不关地域,实乃人为之误!”诸葛亮闻言,不由大惊失sè,急急询问道:“公望何出此言?”
“丞相,汉、魏、东吴,您以为哪家人才最多?何出人才最优?”杨峰不顾诸葛亮神sè,颇有些咄咄逼人的问道。孔明无奈承认:“实是曹魏!”“不错!可丞相以为曹魏何以聚集这如许多人才为之效命?”
不等诸葛亮回答,杨峰又说道:“盖因曹孟德不拘一格,广纳英雄才俊之士;无论出身,不计小节,这才引动天下有志之人纷纷投奔。此其一也。
曹孟德不惟广纳人才,更可以知人善任,但凡投效之人均可以量才施用;使得人可以尽其材,物可以尽其用。此其二也。”
“公望的意思可是我们也要效法曹孟德的做法?”诸葛亮插了一句。
杨峰想了想,轻轻摇了摇头:“当是时也,天下纷乱,各处英雄并起;不惟君择臣,臣亦择君。曹cāo麾下五子良将中,徐晃、张辽原是他人部将;谋臣之内,许攸、贾诩更是敌方智囊。可如今,这样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诸葛亮同意杨峰的这个判断,可说了半天也不见杨峰说出具体的招揽人才的办法,于是又问道:“公望,说了许久,究竟有何良策能够招才揽士?”
杨峰微笑道:“考举!”
“考举?”诸葛亮有些不明白了,“我大汉向来采用察举之制,不知公望所谓考举又是什么?”杨峰绕开诸葛亮的话题,先问道:“丞相以为察举之制沿用多年,效果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