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云中(1/2)
在驻扎晋阳的诸镇兵马大部分都离开之后,汝州军才得到允许北上。
这水路行军与陆地行军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的便是水路行军可以不分昼夜,而且速度很快。
而陆地行军只能在白天,晚上是不能行军的,除了大部分士卒看不见以外,便是夜晚行军太过危险,一旦掉队,就可能造成失踪,而且若是第二天遇到作战,士卒根本就无力回击,所以需要充足的时间以保持他们的体力,保证他们能够投入战斗之中。
所以汝州军辰时方才动身,申时便要开始驻扎休整,一天只有大概五个时辰的行军时间,最多走二十里。
走了十天,这两万大军,才走到阳曲县,按现在这个行军速度,等走到云中,得走到六月去了。
而且若是中途遇到沙陀骑兵,打不起来还好,一打起来,时间就会拖的更长。
而这个时候,李琢已带领三千神策军抵达代北,与诸镇兵马匯合,商量战术,准备正式平定沙陀。
李琢此人乃是爵封西平郡王的中唐名將李晟的孙子,他的父亲李听歷任夏绥、河东、邠寧、昭义等镇节度使,他的叔叔李愬爵封凉国公,大伯李想是河中节度使,另一个叔叔李宪是岭南节度使。
家族世代为唐將,乃是累世的勛贵高门,他自己也是宿將,官职也不低,如今更是统领整个河东兵马,诸镇兵马加上番兵契苾部,赫连部,麾下兵马已几近十万眾,朝廷信任之深,兵权之重,数十年来唯他一人而已。
而他和郑从讜二人的到来,也彻底打消了诸镇军头看戏的想法,知道朝廷此番是动真格的了,於是不敢敷衍,而他们一认真起来,沙陀部哪里抵挡得住,瞬间倒戈,並充当带路党,一起討伐李逆父子。
不过这些消息对於诸葛爽来说並不是什么好消息,当即下令急行军,再按目前的速度前进的话,功劳都被抢光了。
幸好诸葛爽当机立断,大军直插云中,比李琢也就晚了十天半月,加把劲还能打上几仗,不然连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
下令急行军后,诸葛爽不顾士卒埋怨,一日走四十里,终於在一个月后,在广明元年六月,抵达云中。
也不知为何,这一路上连一个沙陀也没遇到,总不可能全部倒戈了吧,若真是这样,那李逆父子二人手中兵马最多过万,而且按这个趋势,这万余沙陀,也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倒戈。
李逆父子二人此时真可谓是眾叛亲离,成了眾矢之的,谁都想从他们身上咬一块肉下来。
而就在汝州军抵达云中的时候,番兵赫连部也刚刚抵达云中,不过比诸葛爽早来半日,此时已扎好大营,正准备攻城。
诸葛爽又召集诸將在帐中议事之后,刘克之回返本部,安排造饭休息,准备明日的云中之战。
“如今云中的情况怎么样。”
一回到营帐中,杨师厚几人便围了上来,他们期待战斗很久了,特別是杨师厚,他的副將之职是因为刘克之而得的,一直觉得心里不舒服,想要证明自己,而如今正是最好的机会。
“如今城中有万余沙陀士卒,步骑参半,守城的是李逆父子的心腹傅文达,这一仗有的打了。”
“万余沙陀兵?”
几人闻言沉思起来,盘算著汝州军能占据多少优势,至於赫连部,番兵罢了,做个辅兵都够呛,他们根本就不放在眼里。
刘克之也沉默著思考,判断敌我兵力优势,不能只看人头,还得看兵种,胡骑多是牧民,打打顺风仗还行,与藩镇的职业军士不可相提並论。
但沙陀降唐已久,他们的士卒不能以单纯的牧民看待,多年的汉化,他们已经学会了唐军的战斗方式,步骑参半,便是最好的答案,又在代北肆虐了两年,一场场战斗打下来,他们已经是一支合格的唐军。
而汝州军虽有两万人,但正兵只有一半,双方实力看起来差不多,但是沙陀是守城一方,天然就占据了优势。
“赫连鐸呢?这廝带了多少兵马来?”
符存忽然开口,其余人皆明白他的意思。
“赫连鐸原本带来三千骑兵,两千步兵,他和我们不同,一路从阴山而来,和沙陀打过几次,但没甚长进,被独眼龙父子打的溃败,如今还有四千人左右,皆是甲士。”
刘克之早已从诸葛爽那里得到友军的情报,他也没將赫连部这些兵马放在眼里,这四千人说是甲士,其实皆是轻骑,攻城战对他们来说,是要命的活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