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事了离身,富商炫富(2/2)
因而商业繁荣,吸引了大量的商人来此贸易定居,唐朝就有“杨一益二”的说法。
尤其是元朝定都北京,区域性长途贸易的需求,使得杨州漕运枢纽的作用加强。
明、顺两代,江南物资大部分通过大运河到京城,因而杨州地位更加显著。
杨州出现了一派歌舞昇平、太平盛世的景象。
“商贾犹復聚於市。”
“少者扶老贏,壮者任戴负,与夫美食衍食之人,犹復溢於途。”
“风晨月夕,歌鼓管俞之声,犹復盈於耳。”
“弦歌诵习,在乡塾者无处不在!”
但要说交通便利,大运河沿线还是有几个城市的,可那些城市都没有杨州这么富。
那是因为杨州背靠两淮盐场,前明万历年间,杨州盐商已有百余家,总资產三、四千万余两。
而到如今,两淮盐场產盐占据全国盐业市场五成之多,总资產高达八九千万两,盐商还是百余家。
財富的集中,导致大盐商身家上千万两,余者最少也是几十万两身家。
这帮人有钱到什么程度,有钱到杨州城分为了新城和旧城。
旧城就是原来的杨州城,传统方形城墙,有横竖中轴线,各大衙门包括巡盐御史衙门均集中在此,还有官绅的住宅也大多位於此。
这里的生活,和京城荣寧街的生活差不多。
新城那就是盐商们聚集后,自行建设而成,整个杨州的商业中心、漕运码头等多在此地。
整个新城约莫有40万人居住,但有园林250余处,贫者几乎可以说是几无立锥之地,
大东门沿小秦淮河一带房屋密集之处,有人甚至以船为家。
和后世阿美莉卡有些人打著高尔夫,呼吁大家要节约用水、低碳生活和努力赞钱买房一样。
新城和旧城两边很有默契,你们盐商在新城怎么玩都可以,玩的再活都行。
但不能在旧城肆无忌禪,旧城还得保持寧静、肃穆的感觉。
旧城的老爷们去新城玩也可以,但不得明目张胆在新城购置园林、住宅,整家搬去居住。
必须在旧城居住,以彰显老爷们的清廉。
一日,凤姐一身常服,带著贾璃和黛玉两人,站在新城的桥上,四处张望。
忽然看著底下一眾僕人,个个背著一篓筐,走到河边,约莫有四五十人。
凤姐稀奇的说道:“丫头,今日你们本地有何特色活动吗?”
林黛玉自从父亲缓过来,整个人也轻鬆了下来,
林如海身子需要慢慢调理,所幸藉口养病不再处理政务,查太医也已经回京復命去了林黛玉回到故乡后,明显活泼了不少,她如今想的是让贾璃,好好的了解自己的成长之地,每到一处都要认真介绍一番。
但今日这会她也不明就里,河边有新的祭祀活动?
贾璃说道:“暂且看著吧,估摸著又是哪位豪商炫富。”
听他这么说,王熙凤来劲了,立马驻足不前,扒开贾璃占据有利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