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怎么现在又要反对?(2/2)
该线大致穿越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喜马拉雅山脉东段。
“你们看这条线了吗?
它在我们那个时代被称为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这正是胡汉纷爭的核心缘由。”
韩成確认自己的线条无误后,才开始为早已焦急等待的朱元璋父子解说。
四百毫米降水量线?
这是个啥?
怎么就成了胡汉爭斗的根本原因了?
朱元璋父子满脸疑惑。
韩成解释说:“我们这里东临太平洋,而南部某些区域还接收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输送。
越往东南方向,降水就越多。
那些能够拦截水汽的山脉周边,降雨量更为丰富。”
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標誌著此线以北区域年降水量稀少,不足四百毫米。
它划分了半乾旱与半湿润地带,也是森林与草原、农耕与游牧的界限。
北方降水不足,不利於耕种,却適合放牧。
相较於农耕区,游牧区更易受乾旱及严冬侵袭,抗灾能力薄弱。
一旦受灾严重,尤其是遭遇大灾时,北方游牧民族因求生本能,会向南迁移,侵扰掠夺我们的领地。
这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逆转。
陛下若真將晋王、燕王派往边疆,他们必然只能適应游牧生活。
即便將来遇到重大灾害,无论他们如何抗拒或反对,也无济於事。
那时,他们治下的子民绝不会听命於他们。
必定会南迁寻求生机。
这条线,正是胡汉纷爭的根源,无法被人的意愿所改变。”
韩成说完后,朱元璋与朱標才豁然开朗,明白他说得確有道理。
这就是常理。
当人们面临生存危机时,肯定会不顾一切,南下求生。
即便老三、老四再不情愿,那时也无法阻止。
朱標心有所悟之际,內心亦萌生出將韩成所言悉数记录下来的念头。在他看来,韩成所讲述的內容蕴含著极为珍贵的知识,涵盖广泛,若能深入理解,定能助他们更透彻地洞察世间万象,获取更多益处。往后若得閒暇,或许可向韩成虚心求教。
韩成每每都能从意想不到的独特视角入手,解决难题,且条理清晰、论据充分。
“所以,这条界限以北,绝不可设立封地。北面眾多的土地必须牢牢掌控於朝廷,否则將来必定会误了子孙后代。”
朱元璋对此深信不疑。
接著,他又带著几分忧虑问韩成:“往北如此广阔之地都不能封王,那剩余区域是否足以供大明藩王分封所需?”
韩成听罢轻笑一声,心想该拿地球仪出来展示一番了。
------------
朱元璋的顾虑並非毫无依据。在他心中,北方土地辽阔,足以为多位王侯提供封地。然而,韩成划定的一条线却將这些设想局限於此。
那么,失去了这么多的土地,余下的地方究竟还够不够分配呢?
即便能供他儿子分配,那他的孙子怎么办?
藉由韩成之言,他已知晓,自己的后代人数必將庞大到令人震惊。
朱標註视著韩成,同样满是忧虑。
儘管经韩成告知此界广袤,但他心中並无明確概念,对世界的大小依旧模糊不清。
与朱元璋如出一辙,他也坚信北方的土地最为辽阔。
韩成说道:“陛下,大哥,此事无需掛怀。
我曾提及,此界浩瀚,远超你们想像。
土地匱乏之事绝不会发生。“
真有如此广袤的土地?
朱元璋和朱標依然心存疑虑。
韩成见状,明白该拿出地球仪让他们见识了。
“稍待片刻,我取来地球仪给你们瞧,自会明了我的所言属实。“
韩成说完,走向臥房,取出自己亲手製作的地球仪。
歷经诸多辛劳,这地球仪总算完成。
虽不如后世的精密,记录的信息也远不及现代繁多。
不过大洲、海洋、关键岛屿、重要海峡、山脉、高原和平原之类应有尽有。
为了制好它,韩成费尽心思,竭尽所能调动记忆。
儘管不够精確,整体看来相当粗糙,甚至某些部分已经扭曲变形。
不过,用来阐述状况、传授一些学问倒也无妨。
至少比起完全没有,强太多了。
“这便是你口中的地球仪?”
朱標瞧著韩成取出的这个球形物件,开口询问,同时饶有兴趣地围观。
对於这个地球仪,朱標早存好奇之心。
不仅是朱標,朱元璋亦是如此。
毕竟韩成提及的亩產几千斤的红薯、土豆之类的东西,对他们二人衝击极大!
这让他们记忆深刻。
朱元璋即便在梦里,也渴望能得到这些珍奇之物!
而依照韩成所言,地球仪在这类事物的获取上扮演著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这种情形下,朱元璋与朱標得知韩成製作出了地球仪,怎会不欣喜?
这好比补全了海外求取珍宝所需的另一关键条件。
当看到地球仪时,朱元璋和朱標的第一印象便是这东西很怪异。
他们此刻见到地球仪后,已知晓这是何物。
不就是地图嘛!
只是起了个高大上的名字,叫地球仪。
而让朱元璋朱標感到不適和奇怪的,正是地球仪的这种形態。
他们平日所见的地图,皆是绘於纸上的,更贴近肉眼所见之景。
可如今韩成將地图挪到了一个球形物上,怎么看都觉得彆扭。
“此乃地球仪,我所绘的正是全球地形概貌。”
韩成边说边稳稳放下自己做的大型地球仪。
朱元璋打量了一阵,未见大明的踪跡。
他望向韩成问:“韩成,我大明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