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章、过年家祭(1/2)
() 魏晋不兴祭灶神,所以二十三远没有后世过小年那般热闹。但是到了二十四,府里也开始忙活大扫除了。按照惯例,要洒扫六闾庭院,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将军府院不是很大,也没有几间闲置的屋子,所以这工程并不算浩大,几个手脚麻利的媳妇婆子手快,两天工夫使得府里一派新气象。
年货的采办主要是原料,这时候吃食都讲究自备。做菜了,手脚麻利的媳妇婆子们收拾得利落,但掂勺的无一例外是大老爷们。菜的品种花样繁多,很多宇之还叫不上名来,反正大鱼大肉的换着花样做。他比较喜欢的是倒是两样小吃食,油炸的环饼和餢鍮。名字是很怪,其实在宇之看来,环饼和麻花很像,酥酥脆脆的,而餢鍮就是一种大个的油炸面包圈。
俗话说二十四割豆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枣糕,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去沽酒,三十包扁食(饺子),真是一点没错,将军府也是比照这民谚来的,一步不差。
除夕这天,是族人团聚、祭祀祖先的rì子,这天要喝酒、吃环饼,并且把切好的葱、韭、薤、蒜、芫荽这五辛凉拌了摆在桌子上佐酒,喝一口清酒(粮食酿的米酒,小rì本清酒是盗用我大中华的商标名)吃一口凉拌五辛——这习俗宇之直到现在还有点不习惯,环饼好吃没错,清酒好喝度数又低,就是拿五辛来下酒这有点受不了——他觉得喝酒应该吃肉。
饭后王羲之带着儿子、侄子来到正厅。厅里已经请好了列祖列宗的牌位,按照辈分次序来排的——始祖牌位位于正中间,二、四、六世祖居于左方,称为“昭”,三、五、七世祖居于右方,称作“穆”。左昭右穆,是祭祖时的礼制。
每个牌位上面用正楷端端正正地写着字,一看就是出自王羲之的手笔:“琅琊王氏堂上历代宗祖之香位”、“琅琊王公讳览光禄大夫之灵位”、“琅琊王公讳正尚书郎之灵位”、“琅琊王公讳旷淮南太守之灵位”,分别是琅琊王氏三世祖:王览、王正、王旷的牌位及先祖牌位。
女人不能进祠堂,家祭的时候也不能在场。尽管宇之心里鄙视这是“封建大毒瘤”,但是人微言轻,无力整个时代抗争。所以郗氏、祖氏带着丫鬟紫鸳和紫芝跪在大堂外,她们的身后,跪的是和王家签了卖身契的家奴。
正厅里,宇之正跟着王羲之肃穆地站着。供品从昨天就开始陈列,当中是新鲜的五牲和用茅草杯包着的清酒——这是从夏商就传下来的古礼。两旁分别是用高碗盛的鱼肉碗菜,八荤七素,按灵位设杯箸。
八荤,按照礼记的要求,分别是肉酱盖浇大米饭、肉酱盖浇黄米饭、烤猪、里脊肉、酒渍牛肉、烘烤牛肉、牛羊猪肉烙米饭、烤狗肝这八样,七素则是荠菜、萝卜、冬瓜、芋头、南瓜、蘑菇、豆腐——像葱蒜这种带刺激xìng气味的五辛是不能上供桌的。这时候冬天没有什么水果,所以供桌上酒水比较多,不像后世桌上摆一堆苹果橘子,弄得好像祖先和孙大圣一样是吃素的。
王羲之上完香,带着众子侄磕头,然后默然立在一旁,自有玄之上前走到他先前的位置,在蒲垫上跪下来,上香,磕头。然后凝之上去,重复这一套。宇之看明白了:原来是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于是一个个照猫画虎,直到三岁的王献之给祖宗上完香,这个仪式就算完成了。
而宇之独自来到祠堂的角落,这里还有一个牌位,只写了姓名,没有官职——“琅琊王公讳道之之灵位”,看起来还是新的。
宇之前世虽然没有参军,但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爱国青年,对于甘于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贤和和平年代的人民卫士,他是怀着一份敬意的,听闻王道之和王旷都是抗击匈奴而亡,心中豪气顿生,一个头磕在地上,对着那唯一没写官职的牌位说道:“阿父,宇之不会让你失望的!”
十年来,宇之也没搞清楚自己为什么会重生在东晋,估计是yīn司公务繁忙给弄错了,不过活着就好,管他呢。听说枉死的人,首先要在枉死城待上半年,再接受十殿阎罗——分别是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阎罗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转轮王——的审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