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背义忘恩袭盟友,将计就计陷雄关(2/2)
再说阳平关上的张卫、杨任二人自去了马超这支强援后,愈发的地惶恐惊惧,每日里只紧闭城门固守不出。所幸阳平关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城外的寇封应是不欲士卒伤亡过重,虽每日都来攻城,却只似虚应故事,并未如何卖力。仔细思量,两人认为这也算情理中事。毕竟他们只是来给刘璋帮忙,自然犯不上拿自家士卒的性命来拼。
这一天,张、杨二人见敌军未来攻城,初时尚以为是寇封再懒得做表面功夫,到后来才察觉情形不对。他们在城头遥望敌营,见整座大营一片沉寂,不见半个人影。开始他们还怀疑敌人是否在耍什么诡计,仔细观察一阵,看到大群的飞鸟在营中起起落落,方确认那已是一座空营。他们心中大为诧异,当下便由杨任亲率一支精兵出城去看。
杨任到了敌营,发现营中果然已空无一人,而且敌人似乎走得颇为匆忙,营内一片狼藉,诸如军旗、锣鼓、号衣等物事丢得到处都是,甚至还有一些粮草未曾带走,地上洒了不少金灿灿的粟米,那些鸟雀便是被它们引来。
“到底发生何事?那寇封竟如此匆忙地撤了兵?”杨任满腹狐疑,却怎都想不出头绪,只得返回关上与张卫相见。见面后他尚不及说起自己所见,张卫已满面喜色地道:“杨将军,西川有变,寇封这次是真的撤兵了!”
杨任又惊又喜,急忙问起根由。
张卫含笑解释一番。
原来在杨任出关往敌营探查之际,汉中在西川安插的细作已传回消息,说明刘璋与刘备反目之事。张卫亦是多智之人,稍一联想便知寇封定是因此才匆忙撤军。
杨任奋然道:“逢此大变,寇封撤军时必然仓促,此诚破敌良机。末将愿提一支精兵追击敌军!”
张卫略一沉吟,颔首道:“机不可失,我将阳平关中大部人马都付与将军,只留少部守城。将军可急速出击,勿要全歼这路人马,断去刘备一条臂膀!”
“喏!”杨任领命后点齐兵马出关而去。
大军一路疾行,约走出半日后,有前行探马来见杨任禀道:“将军,前方发现敌军遗留下来的灶坑,数目约有五千。”
杨任大喜道:“敌军应有近三万人马,按军中五人一灶计算,如今却是只余两万五千人左右,想必是军心浮动,已出现大批逃兵。”当即下令全军加速前进。
又赶了半日,看看将到日暮时分,探马再次来报:“前方又见敌军所遗灶坑,数目增至八千。”
杨任略一思索,面上显出不屑地哂笑,下令道:“休要理他,只管前进!”
旁边一名副将进言道:“看那灶坑数目,敌军分明已经增兵,我军纵使追赶上,怕也讨不到好处,将军何不退兵?”
杨任笑道:“敌军正撤退,哪有增兵的道理?这分明是寇封见士卒溃逃,担心我军乘势追杀,特用此添灶之计虚张声势耳!”
那副将叹服,随杨任督军连夜追击不提。
正行至一处谷地,两旁各是一带平缓的斜坡。忽地听到一阵急骤的锣声响亮,两旁山坡上站起无数敌军,高举油松火把,齐声呐喊着漫山遍野杀来。左边为首的是小将邓艾,右边为首的却是沙摩柯。
杨任大惊,忙分派两名副将分兵御敌。怎乃敌军蓄势以待,又占着地利之便,以上击下,势不可当,杀得他们节节败退。
正支吾不住,又听到前后各响一通金锣,寇封、黄忠二人各引一军杀到。
四面遇敌,、身陷重围的汉中军终于大乱,在火光中狼奔豕突,惊慌失措。杨任大怒之下挥刀连斩十余名溃逃的军士,稍稍止住乱局。他正要亲自带人冲杀,却不料黄忠借着火光一箭射来,正中咽喉要害。杨任翻身落马,当场毙命。
黄忠厉声喝道:“杨任已死,尔等还不速降?”这老爷子修习了“蛰龙睡丹功”后,中气极为充沛,一声大喝竟盖住全场的厮杀呐喊之声。汉中军听说主将已亡,斗志立时冰消瓦解,纷纷弃械投降。
寇封分出一支人马看守降卒,自己则亲率大军卷土重来,再临阳平关下,并使人拿长竿挑了杨任的首级在关前示众。
守关的汉中军将士见了,尽都心胆沮丧。张卫见士气低落,兵力更严重不足,知道事不可为,只得弃了阳平关,引军投南郑去了。
未知后事如何,且观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