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管他几路来(2/2)
倭国的诡异态度,使得蒋光头没得选择,只好加入到抗倭的行列中来,京津、山东他不心疼,可是淞沪地区是他的根基所在啊。
华夏的六大势力“毛、唐(唐原)、张、阎、蒋、陈(陈济棠)”很快重新达成了大致上的和解,比如停止内战、全力抗倭,只有以唐原为首的红jǐng军团独树一帜,在抗倭的同时,还是跟米、苏交战。
现在没人还把红jǐng军团跟列宁相提并论了,就连“真·苏维埃临时zhèng fǔ”这面旗帜都被唐原抛弃了,唐原也被认为是华夏的大军阀之一、整体实力仅次于忽然崛起的毛,因为南洋的人口(华人)终究太少、战争潜力并不被看好。
以毛为领袖的华夏gc党,现在已经完全控制了华夏的西半部,在达成和解前还武力占据了湖南,并通过和解协议拿下了湖北,名副其实是华夏的“第一大军阀”。没错,在很多人的眼里,主义什么的都不是那么重要,有兵、有地、有财、不服从“zhōng yāng”的gc党也被认为是军阀,还是大军阀。
张少帅名义上的地盘,现在除了东北,还占据着包括京津在内的整个河北,在大举增兵之后,兵力上也超过了蒋光头,更因为他始终战斗在抗倭的第一线,声望大涨,隐隐盖过了蒋光头。
山西王阎锡山借着再次倒蒋的战争、以及和解协议,拿下了河南、山东,地盘是扩大了不少,可兵力却没有增加多少。他可不像少帅那样财大气粗,仅仅是在“成功逼蒋抗倭”后,不再被世人视为土财主,名声好听了一些,并没有得到太多的直接实惠。地盘并不会直接变成财富的,何况山东已经是战场了。
蒋光头现在可谓是声名狼藉、众叛亲离了,尽管黄埔生还是忠诚于他的、“zhōng yāng”军也还有几十万,可是在倭国大举进犯、在淞沪地区也开打之后,包括宋家在内的江浙财团,先后都抛弃他了,宋家需要的是一个能稳坐大位的、有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被盟友耍得团团转的小混混。
蒋光头现在只能全力抗倭,只有打赢了这一战,才可能重新赢得江浙财团的支持,才有可能继续当他的民党总裁。为了减小自己的压力,他把河南、山东交给阎,让阎去对付山东的倭国海、陆军;他把湖北交给毛,也同样是不安好心,倭国在汉口不仅有驻军,还有炮艇;他把福建交给陈,不仅是要让陈也顶在对倭作战的第一线来,还准备让陈、唐将来在台海两岸发生冲突,他相信,以戴笠的能力,决定可以办到这件事。
可惜蒋的打算注定是会破产的,唐原打着支援抗战的名义,给毛、阎、张、陈都派出了大量的“黑-I”战机,机场由这几方势力修建和守备,派去的战机也完全服从他们的调派,各方现在完全是一副兄恭弟亲、和谐美满的样子;就连后来“低头服软”的蒋光头,也从唐原这里得到了一些空中支援。
唐原在听取了小花和小邓同志的建议后,决定在印度暂时维持着目前这种诡异的和平,然后海陆并进、先“收复”西太平洋沿岸、包括(自先秦以来就分裂出去的)倭国(因为倭国的祖先,就是徐福带走的那些童男童女嘛),然后陆军一路向西、收复整个西伯利亚和中亚,海军自关岛开始,一路向东收复太平洋上的各岛屿,包括大溪地、夏威夷群岛等。
唐原把北方三个战场完全交给那三员大将负责,对在西北的叶剑英,唐原的要求是“守住边疆是底限,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的狠狠打击邪恶的苏联,尽可能多的收复失地,无论是向西(中亚)、还是向北(高加索山脉以东)都是可以的”;对在内蒙的刘伯承,唐原的要求是“收复北蒙全境是底限,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的狠狠打击邪恶的苏联,尽可能多的收复失地”;对在东北的叶挺,唐原的要求就比较“严苛”了,“优先打击倭国,全力保住东北,适时主动出击,收复整个北方(南面包括朝鲜半岛、东抵白令海峡、北抵北冰洋)”。
三员大将怎么招兵、怎样动员、具体怎样打,唐原都不会再做出具体的指示,只会不断的提供支援,比如不断“增援”来的装甲部队(“唐-I”式坦克)和空军(“黑-I”式战机)、绵延不断的其他物质等。李宗仁、白崇禧的目标还是“打下、并守住台湾”,攻打倭国本土的事情,唐原准备“亲自”去完成(实际上是谭雅负责,唐原有兴致的时候才会亲自去祸害几个倭国人,但这个名誉他得拿在手里)。
为避免在战场上遭遇无谓的伤亡,唐原特意向几员大将强调了苏联和倭国上下的狂热,明确的表达了“对苏、倭作战时,不要俘虏”。
“管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在跟太祖等人“探讨”战略的时候,唐原(表情十分邪恶的)向太祖说出了这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