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6章(2/2)
鞑子,具有强烈憎恨色彩的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鞑子”又称为“鞑虏”,该词源自鞑靼,更早的词源来自隋唐时期北方草原的一支游牧部落“铁勒”,到了辽金之纪又称“塔塔尔”,成吉思汗时期并入蒙古,元以后译称鞑靼,后泛指东蒙古各部。这个时期还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仅仅是普通的名词,和匈奴、鲜卑、突厥一样。
自明代起,“鞑子”成为中国人民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习惯性称呼,不过顶多算是蔑称,并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但16世纪后期,后金兴起,与蒙古贵族通婚成为女真贵族的时尚。于是“鞑子”成为当地受压迫的汉族人民对满清统治者的蔑称,并且带上了越来越强烈的感情色彩!
蹄声更加纷乱,入闷雷般的敲打在人们心中,随着原来侦骑的手势不断传来,在场众人的表情也变得越来越严肃……
如果是语言学家的话,会觉得“鞑虏”这个词的演化很有意思,鞑子或鞑虏的最初称呼是专指鞑靼人,也就是塔塔儿人——在蒙古兴起之前,这几乎是蒙古草原上所有游牧民族的总代称——塔塔儿人们生活在大兴安岭西,阿尔泰山杭爱山以东,在欧亚民族大迁徙时西迁。蒙古人是将“鞑靼”此名继承下去的民族。在蒙古西侵时,罗斯的王公们依然不称之为蒙古人,而叫鞑靼人。后来在此地蒙古残存政权叫做喀山,其主体民族还是鞑靼人。以至南俄的一片草原叫做鞑靼草原。
之后,“鞑虏”的词义有所缩减,鞑靼人成为蒙古人的代称,在明初反元时,一般蔑称叫“蒙古鞑子”。同时这个词的含义又一次得到扩展,再次成为了其他游牧民族的代称。
明朝时期,被明军赶到北方草原和沙漠地带的蒙古人分裂为鞑靼和瓦剌(即卫拉特蒙古,今天的卡尔梅克蒙古人)两部。
在分裂之初,蒙古内部斗争中鞑靼人占上风,相对来说势力较强。明军与之常有战事发生,战场主要在现在的内蒙古地区和北京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区,明军如果占据战略主动,战场有时也会发展到现在的外蒙地区以及现在的俄罗斯境内。
在战争之中,大明军民对于自己的对手的称呼很快也随形势发展,从蒙古人改成了鞑靼人,出于民族间历史和现实仇恨、经济优势、文化心理优越感以及政治军事对抗和斗争中宣传的需要等因素,鞑靼人就被故意叫成了具有强烈贬义色彩的蔑称“鞑子”!久而久之,鞑子这个词在明朝也就成了蒙古人的代名词,即使随后蒙古内部瓦刺的实力和地位超过了鞑靼,明朝的对手主要换成了瓦刺人,这个称呼也没再发生变化。
到了后来,蒙古各部势力衰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兴起,鞑子的称呼也随之扩展到了女真人身上(事实上女真与蒙古无论从语言还是风俗上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民族)。
当然,当用“鞑子”称呼女真人时,为将之与蒙古人区别开来,当时的汉族人往往称女真人为“辽东鞑子”,后来又随着女真族改族名为“满族”,此蔑称也又随之改成为“满州鞑子”。至于鞑虏,则是鞑子的文言文称呼,没有实质区别。
由此可见,“鞑子”一词实际是从明代开始汉族人对于经常袭扰边境地区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统一称呼了,只不过因为自明代始,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族的主要威胁来自蒙古族和女真族,所以这个称呼其实指的也就是蒙古人和女真人(即满族人)。
可以说,“鞑子”一次伴随着汉民族和草原民族之间大部分的征战史,随着鬼方、狄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等民族被击溃击灭,“鞑子”这个词就开始出现在历史上,直到“它”最终入主中原,又再次被击灭驱逐。
不过丁默不是语言学家,他对具体研究某些词汇发生、演变没有什么特殊的兴趣,他现在仅仅只需要知道。
7l酷~:匠/网s=永~)久免费*j看$z小说n
鞑子来了……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