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官制改革(1/2)
改革要有一个学习的傍样,改良派经过激烈的争议后,决定师从德国,从改革官制开始。
大清帝国有4亿人口之巨,却只有2万个行政官员职位,而其中一半在京城;平均每县人口为25万,行政官员却仅有5名。
一方面各省督抚都抱怨冗员过多,要求朝廷停派候补人员来省,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感到熟知洋务办理“新政”的人员奇缺,一再谕令各级官员各举所知,切实保举。
立宪政治自然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但由于中国民众历经数千年而没有参政的经验,加之普通民众的文化水平低下,因而官方的引导和调控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改革政府机构,提高政府效能,适应宪政改革的要求。
康有为就认为:要进行宪政改革,就必须对现行行政机构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如不先行整顿行政机构,任何政治革新的努力都将徒然而无功。
清庭的中央机构原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和都察院、大理寺;行政中枢为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均有兼职;内阁原为行政总汇之地,后逐渐被军机处取代,至清末已成为闲曹;此外尚有太常寺、翰林院等机构。
康有为在决定撤销军机处和成立责任内阁,并设置的资政院、大理院、审计院等等,这基本上是以的“三权分立”设想作为蓝本。
对于制定官制,康有为和改良派拟定了五条基本原则:
一、参仿君主立宪国的官制厘定,此次只改行政,司法,其余一律照旧;
二、改革要做到“官无尸位,事有专司,以期各副责成,尽心职守”;
三、实行三权分立,议院一时难以成立,先从行政,司法厘定;
四、钦差官,阁部院大臣,京卿以上各官作特简官,部院所属三四品作为简官,五至七品为奏补官,**品为委用官;
五、另设集贤院、资政院安置改革后的多余人员。
光绪随后批准成立编制馆,即官制改革最高主导机关。
编制官制事务理应由康有为主持,但由于刘飞扬在朝庭内外的声望和实力,且在编制官中有大量的成员都是他的追随者,以及庆亲王奕劻的一贯支持,使刘飞扬成为官制编订事务的真正主持者。
到1902年前后,刘飞扬不但控制着一支40万人之巨的武装力量,而且他自己还身兼八大臣职位,分别是:参预官制编制大臣、督办铁路大臣、督办政务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死后由刘飞扬接任)、督办商务大臣、督办邮政大臣、督办练兵大臣、督办学政大臣。
国内立宪派人士对刘飞扬的赞誉先不说,就是当时的西方各国,对刘飞扬或是盛赞有加,或恐惧刘飞扬将中国这个东方的睡狮醒过来,发出令世界震惊的怒吼。美国记者米拉德在他一篇介绍中国的文章中就说:“在西方人的眼里,长期以来代表大清国形象的,只是从四万万芸芸众生中站出来而非常突出和确定的几个人而已。正是这些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许能够开辟出一条道路,以迎来一个新中国的诞生。······刘飞扬是这些人物中最突出的一位,他也确实在这些趋向进步的高层官员中被认为第一。”
立宪运动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要求改变封建**政体,建立资产阶级的立宪政体。凡是能促进这一运动的人物和行动,都可视之为顺应了历史潮流,具有进步的意味。刘飞扬的目标虽然是要推翻清王朝,但对于能使中国有巨大进步的立宪运动,也是身体力行采取了积极的行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