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章 李殿下亡命渤海(1/2)
() 渤海国旧京留守王爷大元义,把大宏临和李阳到达敖东城的消息,写成特别急报,派快马驿差星夜送往上京龙泉府。天明时分,这份奏报送到王宫大内,就象一声chūn雷炸响,震动了整个王廷。文王大钦茂既高兴又激动,不等上朝钟声敲响,就来到朝堂上。百官尚未列队,见文王兴冲冲走来,纷纷慌忙叩头见驾。
文王摆手笑道:免礼免礼。大内相上殿来。
张文休应召来到王座前面,问道:基下有何教示?
文王把大元义的报告举在手中,笑道:有特大喜讯,你快来宣读!
张文休把大元义的报告读了一遍,百官立刻欢呼起来。
张文休奏道:臣恭贺基下。大王子平安归来,还带来个李阳殿下,这可真是天大的喜讯。
百官一齐奏道:恭贺基下!
文王笑道:大宏临归来是大喜,李阳到来是喜上加喜。大内相赶快派人去迎接。
张文休笑道:臣恨不能立即见到他们,今rì亲自到敖东城去迎接。
大宏临和李阳被张文休接到上京龙泉府的时候,数十万官民倾城相迎。自从安录山造反以来,渤海国已经连续四年没有和大唐通消息,安录山派来的史吉川和徐归道派来的张元涧又都给渤海国增添了烦恼,大宏临的失踪更给王廷和百官增添了苦闷,从文王到百姓,都有深深的失落感和压抑感。现在,大宏临王子平安归来了,大唐的皇室亲王李阳也光临渤海国了,这双重的喜讯给渤海国的chūn天带来了欢乐。
文王对李阳的到来格外重视。这不仅因为李阳是他在长安结识的挚友,更因为李阳是从中原平叛战场上走过来的大唐亲王。他带来了大唐朝野的最新消息,这正是文王急于想了解的。他带来了大唐皇室对平叛大局的评估,这更是文王想要知道的。
文王把李阳请到上书房,关起门来通宵畅谈。
文王真诚地说道:自从长安一别,转眼之间二十多年过去。孤王登位以来,与中原互派使节往来频繁,国事祥和,百姓安宁。安录山作乱以来,贡道阻隔,天音断绝,大有孤帆漂流于汪洋大海之感。李阳殿下能来渤海国,真是孤王的幸运。请殿下为孤王分析天下大势,解除心头迷团。
李阳也真诚地说道:本王刚刚遭遇一场劫难,恐为情绪所系,被恩怨所缚,不能高瞻远瞩,误导基下圣听。
文王道:殿下不妨来个知无不言,孤王自会作出取舍。
李阳道:既然如此,李阳就斗胆浪言了。玄宗皇帝在开元年间创造繁荣盛世,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可是盛名之下,也有不能恭维的yīn暗处,安录山就是一例。本来设十节度使是很高明的策略,可是让安录山一人兼任三个节度使,就是失策。反了安录山,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朝堂上jiān佞当权和皇室内部尔虞我诈。从李林甫到杨国忠,邪气弥漫于朝堂。从玄宗皇帝置制到肃宗皇帝削制,杀气贯穿于皇室。平心而论,我父王起兵的初衷并非要割据江东,而是要北上平叛。可是当皇帝的人历来都主张先安内后攘外。肃宗皇帝宁可暂缓收复两京,也不能容忍永王独树一帜。现在想来,永王起兵之rì,就注定了这是一场悲剧。可惜大家都被平叛报国的冲动迷住了心窍。就连谪仙人李白都不能作出清醒地判断,他的<永王东巡歌>将成为千古悲歌。
文王道:永王的遭遇确实令人痛惜。如果长江水师能够北上幽燕,天下大势就会是另一番景象了。孤王最关心的还是幽燕局势。殿下对范阳、平卢、卢龙三镇大帅的动向有何判断?
李阳道:幽燕是安录山的巢穴,地位至关重要。三个大帅都是脚踏两只船,既接受了安录山的册封,又接受了肃宗皇帝的册封。他们何去何从,要看大局的走向。叛军必败,这是大势所趋,所以大帅们不可能都跟安贼走下去,但其中有人附贼求荣也是难免的。我在登州听说徐归道杀了刘正臣投了安录山,而王玄志和侯希逸正在谋划讨伐徐归道。他们之间的争斗和分化还会继续下去。
文王道:天道酬义,人心向善,这是不可逆转的。中原局势混乱,殿下也不要过份失望。任雅湘和崔岳林的故事就在眼前。殿下既然来到渤海国,就安下心来,将雄心壮志投放于白山黑水之间,和孤王一起干一番造福海东的大事业,也不枉费此生。
李阳道:我是沦落之人,一切听凭基下安排。
文王道:殿下是大唐皇室宗亲,到了渤海国,就是皇家的代表,上朝当与孤王平起平坐,所到之处必有隆重迎送。这是礼所必然,不能偏废。将来局势明朗了,殿下可以率领渤海国铁骑巡视幽燕,也可以像巡阅大使一样回长安述职。现在幽燕局势不明,孤王只怕助纣为虐,不能冒险出兵勤王,就想乘此时机把渤海国的事情整理一番。渤海国五京已经确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孤王想请殿下巡游渤海国,先到东京和南京指导建设。那里远离中原,可以让殿下暂时忘记烦恼。不知殿下是否愿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